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深夜,上海驻军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进攻,立即震动了上海,震动了全世界。
刚开完临时中央政治会议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新的要员们,得知十九路军违令抗日一个个担惊受怕,在他们看来日本人是老虎,他向你扑来要吃你,你就退让躲避就是了,如果你像武松那样举棒就打,那殃及的恐怕不只是打虎人。于是权贵们作出“你胆大,你不逃我逃”的决定。一月二十九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除留下何应钦、罗文干在南京看守外,其余的人都去了洛阳。这个决定拿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政府倘不迁移,随时受到威胁,将来必做城下之盟”。蒋介石二十九日没有去洛阳。他虽是五人军事委员会的常委之一,但在政府还没有职位所以不便随去,最后他去了老家浙江溪口。
蒋介石不去洛阳去溪口,他也许是想就近看看蔡廷锴逞一时豪气大战日本将是一个怎样的结果。蒋介石至今仍对其因“九·一八”对日不抵抗而被逼下野这件事耿耿于怀。上海打了一天一夜到底怎样呢?他打电话给南京的何应钦,何应钦说的很含糊,说战事仍在进行,日本人出动了几千军队,并出动飞机滥施轰炸,现在上海很乱.....蒋介石认为何应钦根本不了解情况。作为军政部长,他现在不应坐在南京而应该去上海,但何应钦毕竟还算胆子大的,他没有躲到千里之外的洛阳去,还算难能可贵。蒋介石又打电话给身在其中的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吴铁城在电话里充满欢快的口气,好像上海不在打仗,而是上演一场痛打恶人的喜剧,蒋介石放下电话从牙缝里说出两个字:浅薄。
蒋介石打完两次电话虽然还不清楚上海战事的具体情况,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十九路军的抵抗没有像盐泽所说的那样,“四小时”的抵抗,而是打了一天一夜,他虽然不相信日本人会像吴铁城说的那样遭受了“惨重损失”,但十九路军顶住了日本人的强大进攻而没有从上海闸北撤出这可能是事实。蒋介石呆坐在屋里两眼呆呆的望着天花板,他把现在的上海“一·二八”事件和去年东北的“九·一八”事件相比较,如果当初张学良也像蔡廷锴一样抗日那结果又将是怎样呢?蔡廷锴只有三个师不足三万人,而张学良的东北军却有近十万人........
坐在客厅里追随蒋介石的政客们望着脸色阴沉的蒋介石回到客厅,不等大家发问,蒋介石喃喃地说:“十九路军看来没有被日本人赶出上海。”
从他说这话的口气来看,好像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戴季陶说:“盐泽不是说,动起手来四小时就可以了事吗?”
戴季陶又像是对盐泽四小时之内没有把十九路军赶出上海有点愤愤不平。蒋介石笑了笑坐下来,缓缓说:“那是战前的心理战术,任何战争只要决心打,都不会在几个小时之内解决。”
蒋介石的私人秘书陈布雷说:“去年应该让张学良跟日本人打。”
这话又触动了蒋介石的旧伤疤,他就为这事丢了国民政府的主席和三军总司令的宝座,陈布雷明知这件事的真相,却又用批评的口气提出来,但蒋介石显得很大度,没有责怪这个书呆子,也没有露出不高兴的脸色,在他看来,陈布雷只是个迂腐的浅薄的文人,他同上海的吴铁城一样浅薄,看问题没有哲学的深度,沾沾自喜于眼前的得失,而不顾及结果的将来,他仍坚持“宁忘九·一八,勿忘平赤祸”。
陈立夫道出了他的心里话,说:“中国现在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日本人步步紧逼,二是共产党来势凶猛。两相比较,日本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共产党却有根基.......”
这时有人送来一份上海的《大公报》。但这时大家的情绪都为陈立夫的富有深度的话而忧虑,没有人去注意放在桌机上的《大公报》,陈果夫却对兄弟的话不以为然,亲人眼里无伟人,他向来不把陈立夫看成是个聪明人,认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吐出来的话都是别人想出来的。他轻轻地漫不经心地拿起茶几上的《大公报》,不料头版出现十九路军领导人向全国发出的通电。陈果夫像有重大发现似的把《大公报》送到蒋介石面前说:“蒋公,这里有最新消息,蔡廷锴他们向全国通电.........”
蒋介石的视力已看不清楚标题下的小字,他摸摸身上眼镜不在身边,讨好的人忙送上老花眼镜。蒋介石显得很从容,对着眼镜呵了两口气,用衣角擦了擦,然后正襟危坐读报上的通电。通电的词语像芒刺,他看了很不舒服,看完便把他往茶几上一扔,不屑地说:“逞一时之豪气!”
戴季陶小心地把报纸捡起来看,他为通电的爱国豪气所震撼,也甚感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的高尚。他看完报纸默然不语,然后像评论家似的对蒋介石说:“通电可能在久受压抑的民众心中有号召力,先生何不趁此发一声明表示对十九路军抗日行动的支持呢?这对先生的复出有好处。”
蒋介石不以为然,他缓缓的站起身,说:“这一战的后果将会怎样呢?你考虑过没有?你认为日本人会甘心于目前的挫折?不要说十九路军无法打赢这场战争,就是倾全国之力与日本人抗争也无法取胜。最后呢,我们消耗殆尽,而共产党会在夹缝中生长强大,到时我们无论对内对外都无还手之力,那时只有坐以待毙.....”
好奇心很强的陈布雷不知道通电的内容,蒋介石侃侃而谈引起他的好奇心想看看通电,但戴季陶把报纸攥在手里不放,他又不好开口去要,他是个典型的腐儒。怪不得后来当蒋介石逃往台湾时,把重病垂危的陈布雷像一块烂木头一样扔在大陆,奄奄一息的陈布雷还说了句让人感动的蠢话:蒋先生,我为你尽力了。
陈果夫虽然先拿到报纸,但他只看了一下标题就送给了蒋介石,他也很想知道通电的内容,他对戴季陶说:“戴院长,你把报纸给大家念一下。”
戴季陶好歹也是一个考试院院长,目中无人的陈果夫竟当众要他为大家念报纸,这不是侮辱也是轻视,他把报纸一扔,没好气的说:“你们自己看吧。”
陈果夫一脸讥笑,他觉得戴季陶这老家伙也太有点倚老卖老了,叫你读下报纸就失了你的身份。司法院长居正也有点摆老资格,同时今天集会就在他家里,他对陈布雷说:“还是让陈老夫子给大家读读吧。”
在座的人中恐怕只有陈布雷地位低下适宜于为大家念报纸,但他虽然地位低,充其量不过是个秘书,但这要看看是谁的秘书了,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呢,不过蒋介石并没有计较,陈布雷也不觉得读报纸会降低身份,他拿来就念,而且很投入,他完全被通电的浩然正气所感染,他读的时候声情并茂,并不时中断原文插上自己的评论。通电念完了,陈布雷还兴犹未尽,连连称赞道:“这是一篇讨伐日本人的檄文,就像骆宾王讨伐武后一样.....”这是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类比,老夫子却还没有知觉。
但大家想听·念“通电”的目的不是评述电文的优劣,而是围绕这一事件为蒋介石献计献策,是支持十九路军,还是反对,或是取中间路线不闻不问。蒋介石和戴季陶的态度都很明朗。
陈立夫认为十九路军最后会以失败告终,与其支持打败仗的军队,不如首先反对它,以争取后发制人的主动,他断言,谁支持,谁将对失败后果负责。陈果夫对这种意见表示鄙视,但他没有说出来以免兄弟间口舌相争。
刚开完临时中央政治会议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新的要员们,得知十九路军违令抗日一个个担惊受怕,在他们看来日本人是老虎,他向你扑来要吃你,你就退让躲避就是了,如果你像武松那样举棒就打,那殃及的恐怕不只是打虎人。于是权贵们作出“你胆大,你不逃我逃”的决定。一月二十九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除留下何应钦、罗文干在南京看守外,其余的人都去了洛阳。这个决定拿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政府倘不迁移,随时受到威胁,将来必做城下之盟”。蒋介石二十九日没有去洛阳。他虽是五人军事委员会的常委之一,但在政府还没有职位所以不便随去,最后他去了老家浙江溪口。
蒋介石不去洛阳去溪口,他也许是想就近看看蔡廷锴逞一时豪气大战日本将是一个怎样的结果。蒋介石至今仍对其因“九·一八”对日不抵抗而被逼下野这件事耿耿于怀。上海打了一天一夜到底怎样呢?他打电话给南京的何应钦,何应钦说的很含糊,说战事仍在进行,日本人出动了几千军队,并出动飞机滥施轰炸,现在上海很乱.....蒋介石认为何应钦根本不了解情况。作为军政部长,他现在不应坐在南京而应该去上海,但何应钦毕竟还算胆子大的,他没有躲到千里之外的洛阳去,还算难能可贵。蒋介石又打电话给身在其中的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吴铁城在电话里充满欢快的口气,好像上海不在打仗,而是上演一场痛打恶人的喜剧,蒋介石放下电话从牙缝里说出两个字:浅薄。
蒋介石打完两次电话虽然还不清楚上海战事的具体情况,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十九路军的抵抗没有像盐泽所说的那样,“四小时”的抵抗,而是打了一天一夜,他虽然不相信日本人会像吴铁城说的那样遭受了“惨重损失”,但十九路军顶住了日本人的强大进攻而没有从上海闸北撤出这可能是事实。蒋介石呆坐在屋里两眼呆呆的望着天花板,他把现在的上海“一·二八”事件和去年东北的“九·一八”事件相比较,如果当初张学良也像蔡廷锴一样抗日那结果又将是怎样呢?蔡廷锴只有三个师不足三万人,而张学良的东北军却有近十万人........
坐在客厅里追随蒋介石的政客们望着脸色阴沉的蒋介石回到客厅,不等大家发问,蒋介石喃喃地说:“十九路军看来没有被日本人赶出上海。”
从他说这话的口气来看,好像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戴季陶说:“盐泽不是说,动起手来四小时就可以了事吗?”
戴季陶又像是对盐泽四小时之内没有把十九路军赶出上海有点愤愤不平。蒋介石笑了笑坐下来,缓缓说:“那是战前的心理战术,任何战争只要决心打,都不会在几个小时之内解决。”
蒋介石的私人秘书陈布雷说:“去年应该让张学良跟日本人打。”
这话又触动了蒋介石的旧伤疤,他就为这事丢了国民政府的主席和三军总司令的宝座,陈布雷明知这件事的真相,却又用批评的口气提出来,但蒋介石显得很大度,没有责怪这个书呆子,也没有露出不高兴的脸色,在他看来,陈布雷只是个迂腐的浅薄的文人,他同上海的吴铁城一样浅薄,看问题没有哲学的深度,沾沾自喜于眼前的得失,而不顾及结果的将来,他仍坚持“宁忘九·一八,勿忘平赤祸”。
陈立夫道出了他的心里话,说:“中国现在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日本人步步紧逼,二是共产党来势凶猛。两相比较,日本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共产党却有根基.......”
这时有人送来一份上海的《大公报》。但这时大家的情绪都为陈立夫的富有深度的话而忧虑,没有人去注意放在桌机上的《大公报》,陈果夫却对兄弟的话不以为然,亲人眼里无伟人,他向来不把陈立夫看成是个聪明人,认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吐出来的话都是别人想出来的。他轻轻地漫不经心地拿起茶几上的《大公报》,不料头版出现十九路军领导人向全国发出的通电。陈果夫像有重大发现似的把《大公报》送到蒋介石面前说:“蒋公,这里有最新消息,蔡廷锴他们向全国通电.........”
蒋介石的视力已看不清楚标题下的小字,他摸摸身上眼镜不在身边,讨好的人忙送上老花眼镜。蒋介石显得很从容,对着眼镜呵了两口气,用衣角擦了擦,然后正襟危坐读报上的通电。通电的词语像芒刺,他看了很不舒服,看完便把他往茶几上一扔,不屑地说:“逞一时之豪气!”
戴季陶小心地把报纸捡起来看,他为通电的爱国豪气所震撼,也甚感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的高尚。他看完报纸默然不语,然后像评论家似的对蒋介石说:“通电可能在久受压抑的民众心中有号召力,先生何不趁此发一声明表示对十九路军抗日行动的支持呢?这对先生的复出有好处。”
蒋介石不以为然,他缓缓的站起身,说:“这一战的后果将会怎样呢?你考虑过没有?你认为日本人会甘心于目前的挫折?不要说十九路军无法打赢这场战争,就是倾全国之力与日本人抗争也无法取胜。最后呢,我们消耗殆尽,而共产党会在夹缝中生长强大,到时我们无论对内对外都无还手之力,那时只有坐以待毙.....”
好奇心很强的陈布雷不知道通电的内容,蒋介石侃侃而谈引起他的好奇心想看看通电,但戴季陶把报纸攥在手里不放,他又不好开口去要,他是个典型的腐儒。怪不得后来当蒋介石逃往台湾时,把重病垂危的陈布雷像一块烂木头一样扔在大陆,奄奄一息的陈布雷还说了句让人感动的蠢话:蒋先生,我为你尽力了。
陈果夫虽然先拿到报纸,但他只看了一下标题就送给了蒋介石,他也很想知道通电的内容,他对戴季陶说:“戴院长,你把报纸给大家念一下。”
戴季陶好歹也是一个考试院院长,目中无人的陈果夫竟当众要他为大家念报纸,这不是侮辱也是轻视,他把报纸一扔,没好气的说:“你们自己看吧。”
陈果夫一脸讥笑,他觉得戴季陶这老家伙也太有点倚老卖老了,叫你读下报纸就失了你的身份。司法院长居正也有点摆老资格,同时今天集会就在他家里,他对陈布雷说:“还是让陈老夫子给大家读读吧。”
在座的人中恐怕只有陈布雷地位低下适宜于为大家念报纸,但他虽然地位低,充其量不过是个秘书,但这要看看是谁的秘书了,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呢,不过蒋介石并没有计较,陈布雷也不觉得读报纸会降低身份,他拿来就念,而且很投入,他完全被通电的浩然正气所感染,他读的时候声情并茂,并不时中断原文插上自己的评论。通电念完了,陈布雷还兴犹未尽,连连称赞道:“这是一篇讨伐日本人的檄文,就像骆宾王讨伐武后一样.....”这是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类比,老夫子却还没有知觉。
但大家想听·念“通电”的目的不是评述电文的优劣,而是围绕这一事件为蒋介石献计献策,是支持十九路军,还是反对,或是取中间路线不闻不问。蒋介石和戴季陶的态度都很明朗。
陈立夫认为十九路军最后会以失败告终,与其支持打败仗的军队,不如首先反对它,以争取后发制人的主动,他断言,谁支持,谁将对失败后果负责。陈果夫对这种意见表示鄙视,但他没有说出来以免兄弟间口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