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们所说的石学士自然就是石珤,而丰学士则是丰熙。

    丰熙虽然在翰林院中才名卓著,属于北派文人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始终声望不足,容易被人利用,历史上丰熙参与了左顺门事件,后被罚戍福建镇海卫,本来是有机会入阁的大才,最后落了个罪死戍所的凄惨下场。

    可以说,嘉靖初年的政治派系斗争异常严重。

    嘉靖三年时朱厚熜的爆发,可以说就是这几年小皇帝所受欺压的一种宣泄,到时谁撞到枪口上,都是看不清局势、自以为行的是忠义之举的结果。很多人没有冲出来当那出头鸟,反而平稳过度,后来取得了较高的官职。

    孰是孰非,难有公论。

    朱厚熜为他老爹老娘争取名分,在杨廷和为首的儒官看来不可接受,甚至违背了祖宗章法,认为其违背儒家大义。

    可问题是……

    皇帝为生父、生母争取名分,不也符合儒家至孝?

    一切就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辩证……

    张璁等人的大礼议能招揽很多人投效,不是因为张璁代表了新皇,而是「继统不继嗣」本身也符合儒家理论。

    朱浩将之总结为:

    现在谁替杨廷和出头,谁就能得到士人的称颂,短时间内加官进爵;

    而将来某一天,随着杨廷和引退,那些替其出头之人,却要面临被皇帝清算和惩罚的下场,不得好死……

    或许正因如此,翰林院中下层混日子的官员看出来了,就算刘春声望最盛,本来按照规矩他入阁乃众望所归,却在排次上落后于石珤和丰熙。

    ……

    ……

    朱浩回了一趟家。

    也是朱娘说起,很久没见到儿媳妇,朱浩便带着孙岚,装作和睦夫妻的样子,一起回去拜见老母亲。

    朱娘很高兴,拉着儿媳妇的手问东问西,孙岚却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因为朱娘的问题,有大半她都不知答案,有些隐约知晓,也不能说……这就显得她很腼腆,在婆婆面前总是沉默不语,倒也颇讨喜,至少在朱娘和李姨娘看来,这不是个喜欢生事的主。

    人家是大家闺秀,总比军户出身的朱浩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