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还是个苦哈哈的贫农时,周泰倒也算是个老实人,平时一心只想着辛勤劳作,希望老天爷开眼,风调雨顺的换回一家人的口粮,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就也满足了。

    可后来,原先看着不起眼的大外甥,居然不声不响的做出一番天大的事业,还最终问鼎江山,从而给了他一个承恩公的爵位。

    周泰便只觉屋里坐着,却接到一个天大的馅儿饼,几乎是乐傻了。

    堂堂承恩公,后院里又怎么能只有一个黄脸婆呢?

    自那之后,承恩公便跟突然变了个人一般,不仅府里但凡有些姿色的丫鬟都被他收用了,外面的如花美妾还一个接一个的往府里抬,连带着,庶子庶女也就跟收韭菜一般,一茬接一茬的往外冒。

    如今的京城,若说起子嗣众多,人们一定首先想到承恩公府和承平伯府。

    一个是当今太后的母族,一个是当今皇后的母族。

    而且两家的情况还极为相似,都是因为家中女儿而获封爵位,也同样的,在有了地位之后便一反常态起来。

    子嗣众多,在这个年代可是一件喜事。不都说开枝散叶么,承恩公周泰可半点不以为耻,反而认为自己这是在为老周家延续血脉,是对列祖列宗都有功的。

    原本周泰也只是为自己府里子孙满堂而得意,直到有一次,无意间在坊间听路过的两名再普通不过的百姓谈论,道是若是当今皇上也能像承恩公府一样。那皇上便不会像如今这样忧于子嗣了吧。

    这不过是普通的谈论。却像是一道灵光般,瞬间照亮了周泰的心。

    于是,往常从来没有过什么野心的周泰。从这天起,心里便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野望。

    皇上膝下只有个病秧子一样的太子,还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江山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可是他承恩公府什么最多。可不就是儿子最多吗?

    若是,能说通皇上。从周家的子孙里,过继一个到皇上膝下……

    待来日那嗣子继了位,承恩公府,岂不就能再进一步?

    想到未来那美好的场景。周泰再也压抑不住心里的兴奋,急匆匆的就进了宫,见了太后便将自己的盘算说与了太后听。

    太后自来也是不喜太子的。不仅是因为太子的体弱,还因为当初宁妃无意间得了太后的厌恶。连带的,太后当然也对宁妃生的儿子喜欢不起来。

    事实上,就算没有宁妃这一茬,以太后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没见有什么关怀的性子,她又能对孙子有多少关爱?

    本就不喜太子的太后,居然被周泰那张三寸不烂之舌说得有些心动。

    也所以,才有后来太后在赵天南跟前试探一事。

    只是,因为知道兹事体大,太后当时也只是稍作试探而已,并没有与赵天南明说,在探明赵天南的意思之后,她也没再继续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