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下来的官员能在朝中呆上这么些年,自然没有愚笨的,立马就回过神来,他们一行在当地没有与任何人结下仇怨,自然不会有被人蓄意报复的可能,那么,唯一能解释他们为何会遭遇刺杀的。就是这件事也许与他们此行的目的有关。
他们的目的是查看粮仓里存粮的情况。这么说来……
想到这个可能,这些官员都心中一跳。
他们简直不敢想象,在江南等地大旱的情况下。若是几大粮仓里的粮食还出了什么事,整个大武朝又该如何度过这次危机。
于是,经过乔装打扮,这些官员在护卫的保护之下本想摸进粮仓里亲眼瞧瞧情况。但几经周折之后才发现,粮仓附近守卫森严。没有当地官员的陪同,他们根本就不可能靠近。
众人都知道,他们才一抵达目的地,就遭遇刺杀。若是说其中没有当地官员的参与,只怕谁都不会信。
在这种情况下,又岂会有自动送上门去。
不管怎么说。皇上交待的任务必须要完成,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一点一点的从当地百姓口中探听消息,这探听来的消息,却让他们不敢置信。
他们要查看的粮仓里,根本就没存有一粒粮食,而是都被当地官员上下勾结着低价卖与了粮商!
如此大的事,自然不可能瞒得严丝合缝,而且这种事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了,被当地百姓们探知一二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据百姓们所说,当地官员如此倒卖官粮已经延续了许多年,最初的时候,他们胆子还算小,将粮食卖了之后,待到秋收时总会向朝廷瞒报一些,将那些瞒报的粮食则补入粮仓之中。
可后来时间长了,见从来也没出过什么岔子,被养大了胃口的当地官员们便有些得意忘形起来,秋收之后应收的税粮还没入粮仓,就被他们直接卖给了粮商,再上下将得来的巨额银钱一一瓜分。
从京城下去的官员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
倒卖官粮这么大的事,而且还是持续了如此多年,若说没有京臣官员与当地官员勾结在一起,是绝不可能瞒得下来的。
旁的不说,就说这粮仓,虽然并不是每年都会有官员下来查看这些粮仓的情况,但每隔个两三年,户部也总会遣人去各处粮仓视察,又怎么可能会不被人察觉呢?
这么说来,至少是户部里,有人与当地官员勾结在一起?
众人心惊胆战的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也随之坐立不安起来。
也难怪,他们才到了当地,就首先迎来了刺杀。
只怕当地官员也知道将他们的命留在这里也不可能就此平息粮仓一事,毕竟死了他们,朝廷还会派遣其他的官员来,想必当地官员只是想把这件事暴发的时间往后推上一些,好让他们多些时间想对策。
至于,是什么对策,这些京官们不敢想。
知道自己等人是不可能接触到粮仓的,这些从京城下来的官员当即便决定启程回京,将这件事禀报给皇上,到时候朝廷自会对此作出应对。
他们的目的是查看粮仓里存粮的情况。这么说来……
想到这个可能,这些官员都心中一跳。
他们简直不敢想象,在江南等地大旱的情况下。若是几大粮仓里的粮食还出了什么事,整个大武朝又该如何度过这次危机。
于是,经过乔装打扮,这些官员在护卫的保护之下本想摸进粮仓里亲眼瞧瞧情况。但几经周折之后才发现,粮仓附近守卫森严。没有当地官员的陪同,他们根本就不可能靠近。
众人都知道,他们才一抵达目的地,就遭遇刺杀。若是说其中没有当地官员的参与,只怕谁都不会信。
在这种情况下,又岂会有自动送上门去。
不管怎么说。皇上交待的任务必须要完成,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一点一点的从当地百姓口中探听消息,这探听来的消息,却让他们不敢置信。
他们要查看的粮仓里,根本就没存有一粒粮食,而是都被当地官员上下勾结着低价卖与了粮商!
如此大的事,自然不可能瞒得严丝合缝,而且这种事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了,被当地百姓们探知一二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据百姓们所说,当地官员如此倒卖官粮已经延续了许多年,最初的时候,他们胆子还算小,将粮食卖了之后,待到秋收时总会向朝廷瞒报一些,将那些瞒报的粮食则补入粮仓之中。
可后来时间长了,见从来也没出过什么岔子,被养大了胃口的当地官员们便有些得意忘形起来,秋收之后应收的税粮还没入粮仓,就被他们直接卖给了粮商,再上下将得来的巨额银钱一一瓜分。
从京城下去的官员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
倒卖官粮这么大的事,而且还是持续了如此多年,若说没有京臣官员与当地官员勾结在一起,是绝不可能瞒得下来的。
旁的不说,就说这粮仓,虽然并不是每年都会有官员下来查看这些粮仓的情况,但每隔个两三年,户部也总会遣人去各处粮仓视察,又怎么可能会不被人察觉呢?
这么说来,至少是户部里,有人与当地官员勾结在一起?
众人心惊胆战的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也随之坐立不安起来。
也难怪,他们才到了当地,就首先迎来了刺杀。
只怕当地官员也知道将他们的命留在这里也不可能就此平息粮仓一事,毕竟死了他们,朝廷还会派遣其他的官员来,想必当地官员只是想把这件事暴发的时间往后推上一些,好让他们多些时间想对策。
至于,是什么对策,这些京官们不敢想。
知道自己等人是不可能接触到粮仓的,这些从京城下来的官员当即便决定启程回京,将这件事禀报给皇上,到时候朝廷自会对此作出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