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攻克石城(四)(2/3)
戚继光曾在他的著作《纪效新书》中提及枪法道:“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后世鲜有得其奥者。盖有之矣,或秘焉而不传,传之而失其真,是以行于世者卒皆沙家、马家之流。”
戚继光极为推崇宋代的杨家枪法,杨家枪法又称“梨花枪”法。因为杨家枪法在握持时“手执枪根”,也就是长枪的末端,所以“出枪甚长”,同时也最为符合“枪扎1条线”,即“中平枪法”的特征,“有虚实,有奇正”,令人难以抵挡。
他也因此感慨杨家枪威力无匹,认为“2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这其中的缘由,在于自小接受军事教育的戚继光深知练武与练兵之不同。与后世所看见花哨的武术动作不同,在古代战场上,冷兵器对决中决定敌我两方生死的时间,往往只有1个回合几秒钟的时间。所以戚继光又提出枪法必须简单直接,“非简无以解乱分纠,非疏无以挪进退”。与此同时,“左右必佐以短兵,长短兵相卫,使彼我有相倚之势,得以舒其气,展其能,而不至于败”。
以平直地扎、刺为主要进攻方式的杨家枪法对于阵列森严的军5来说更为适用。于是戚继光以杨家枪发为模板,融会多种名家枪法,创编了“戚家枪”。
戚家枪有歌诀曰:“戚少保翻身跃马,戚家枪朵朵梅花。上中下飞流直下,拦拿扎中平3枪。…………横扫千军威8面,倭寇闻风心胆寒。枪扎1线长兵祖,金狮擒王戚家枪。”仅是歌诀就展现着1种恢弘的霸气!
严亦飞把总的班底,是以浙兵为主要力量的最后的戚家军,他们自然也把前辈们的优秀经验传承了下来。
当然,身在战场上的范思达并没有时间去思考这“戚家枪”的来龙去脉,因为此时,对面的叛军已经如同疯狗1般冲了过来!
首先接敌的是范思达身前的刀盾兵,在接敌前1刻,他们把身形由直面对手,改为侧身挺肩抵盾,依次来提高冲击力。范思达只听到“砰砰”的两声撞击的声响,立时有两名叛军的士兵被撞飞出几步远。
范思达知道,这时该由他上场了。他看准前排两个盾牌突然放出1条缝隙的时机,瞄准对面1名靠前士兵的胸口,果断上步出枪。只听“噗嗤”1声枪尖入肉的声音,那名敌兵立马身形1滞,随后随着范思达后退抽枪,他的胸口彪出1股血雾,痛苦的因为脏器破裂倒地而亡。
在他完成这套动作之后,前排两个刀盾兵默契的将盾牌合上,抵挡住了两记来自敌方的刀劈还击。
随后,范思达又听见两声“噗、噗”的长枪刺入皮肉的声音,却是位于小组左右两边的长枪兵也是1个上步突刺,5米的长枪随即狠狠刺入对面叛军的身体。
随后,第2次出击的时机到了,只见范思达踏前1步,面前1名手拿腰刀的敌军,眼见不好,灵活的向后闪身退去,这次出击没有取得战果。
不过他的余光扫到小组中位于前端的另1名长枪兵1枪刺在1名叛军喉咙之上,估计是枪头刺穿了他的脊椎,这1枪抽出之后,那名敌兵的身体竟然连1点反应都没有,直接如同1滩烂泥1般瘫倒在地。
前两波长枪兵的出击,8支长枪转瞬之间便杀死敌方67人,可以说,这由训练有素、阵列严整的兵士使用的长枪不愧冷兵器之王这个称号!
严亦飞把总中的长枪兵都由戚金的浙兵残部中最强壮和最有勇气的人组成,为了保证长枪兵的整体素质,在广鹿岛后加入的5名士兵无1入选长枪旗队,而全部去了刀盾旗队。
这些长枪兵每日在严亦飞和陈京成的带领下做着严酷的训练,光是刺杀1个动作每日就要练习数百次。平日训练还要在手脚绑上沙袋,现在战场上没有这些沙袋,他们的手脚更是轻盈有力,冲刺时爆发力惊人。
长枪的可怕之处在于,那迎面来的小小枪头在高速的刺杀之下根本不易抵挡,而且长枪的枪头都涉及成利于破甲的造型。对于重甲之人,这长枪的1击尚且无法抵挡。而对于没有任何甲胄的叛军普通士兵来说更是如此,每次长枪的刺杀就会带走1条人命。
戚家军这种竹制长枪很轻,除去握持部分和身后维持平衡的少量长度,攻击范围能达到4米多,而叛军们为了携带方便,都没有如此长的长枪。这个距离上叛军只能单纯挨打,这就是戚家枪的优势所在。
剩下的叛军在惯性下继续涌来,这次范思达面前几名敌兵看到前人的惨状,学的聪明了些,他们决定避开长枪突刺的锋芒,寻机贴近1些,企图乘着长枪收枪之时,进行贴身搏杀。
其中的两人比较灵活,利用翻滚躲开了对面长枪的第1次出击,正打算低身砍断那出击长枪兵的腿时,只见前排两个刀盾兵忽然发难,用手中的腰刀向那两人砍去。敌兵躲避不开,只好用腰刀横向1挡,随后倒退两步。不过他们刚刚站稳,长枪的下1次突刺就指胸而来,那两名敌兵身形1顿,紧接着就软软倒下,再也没有爬起来。
戚继光极为推崇宋代的杨家枪法,杨家枪法又称“梨花枪”法。因为杨家枪法在握持时“手执枪根”,也就是长枪的末端,所以“出枪甚长”,同时也最为符合“枪扎1条线”,即“中平枪法”的特征,“有虚实,有奇正”,令人难以抵挡。
他也因此感慨杨家枪威力无匹,认为“2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这其中的缘由,在于自小接受军事教育的戚继光深知练武与练兵之不同。与后世所看见花哨的武术动作不同,在古代战场上,冷兵器对决中决定敌我两方生死的时间,往往只有1个回合几秒钟的时间。所以戚继光又提出枪法必须简单直接,“非简无以解乱分纠,非疏无以挪进退”。与此同时,“左右必佐以短兵,长短兵相卫,使彼我有相倚之势,得以舒其气,展其能,而不至于败”。
以平直地扎、刺为主要进攻方式的杨家枪法对于阵列森严的军5来说更为适用。于是戚继光以杨家枪发为模板,融会多种名家枪法,创编了“戚家枪”。
戚家枪有歌诀曰:“戚少保翻身跃马,戚家枪朵朵梅花。上中下飞流直下,拦拿扎中平3枪。…………横扫千军威8面,倭寇闻风心胆寒。枪扎1线长兵祖,金狮擒王戚家枪。”仅是歌诀就展现着1种恢弘的霸气!
严亦飞把总的班底,是以浙兵为主要力量的最后的戚家军,他们自然也把前辈们的优秀经验传承了下来。
当然,身在战场上的范思达并没有时间去思考这“戚家枪”的来龙去脉,因为此时,对面的叛军已经如同疯狗1般冲了过来!
首先接敌的是范思达身前的刀盾兵,在接敌前1刻,他们把身形由直面对手,改为侧身挺肩抵盾,依次来提高冲击力。范思达只听到“砰砰”的两声撞击的声响,立时有两名叛军的士兵被撞飞出几步远。
范思达知道,这时该由他上场了。他看准前排两个盾牌突然放出1条缝隙的时机,瞄准对面1名靠前士兵的胸口,果断上步出枪。只听“噗嗤”1声枪尖入肉的声音,那名敌兵立马身形1滞,随后随着范思达后退抽枪,他的胸口彪出1股血雾,痛苦的因为脏器破裂倒地而亡。
在他完成这套动作之后,前排两个刀盾兵默契的将盾牌合上,抵挡住了两记来自敌方的刀劈还击。
随后,范思达又听见两声“噗、噗”的长枪刺入皮肉的声音,却是位于小组左右两边的长枪兵也是1个上步突刺,5米的长枪随即狠狠刺入对面叛军的身体。
随后,第2次出击的时机到了,只见范思达踏前1步,面前1名手拿腰刀的敌军,眼见不好,灵活的向后闪身退去,这次出击没有取得战果。
不过他的余光扫到小组中位于前端的另1名长枪兵1枪刺在1名叛军喉咙之上,估计是枪头刺穿了他的脊椎,这1枪抽出之后,那名敌兵的身体竟然连1点反应都没有,直接如同1滩烂泥1般瘫倒在地。
前两波长枪兵的出击,8支长枪转瞬之间便杀死敌方67人,可以说,这由训练有素、阵列严整的兵士使用的长枪不愧冷兵器之王这个称号!
严亦飞把总中的长枪兵都由戚金的浙兵残部中最强壮和最有勇气的人组成,为了保证长枪兵的整体素质,在广鹿岛后加入的5名士兵无1入选长枪旗队,而全部去了刀盾旗队。
这些长枪兵每日在严亦飞和陈京成的带领下做着严酷的训练,光是刺杀1个动作每日就要练习数百次。平日训练还要在手脚绑上沙袋,现在战场上没有这些沙袋,他们的手脚更是轻盈有力,冲刺时爆发力惊人。
长枪的可怕之处在于,那迎面来的小小枪头在高速的刺杀之下根本不易抵挡,而且长枪的枪头都涉及成利于破甲的造型。对于重甲之人,这长枪的1击尚且无法抵挡。而对于没有任何甲胄的叛军普通士兵来说更是如此,每次长枪的刺杀就会带走1条人命。
戚家军这种竹制长枪很轻,除去握持部分和身后维持平衡的少量长度,攻击范围能达到4米多,而叛军们为了携带方便,都没有如此长的长枪。这个距离上叛军只能单纯挨打,这就是戚家枪的优势所在。
剩下的叛军在惯性下继续涌来,这次范思达面前几名敌兵看到前人的惨状,学的聪明了些,他们决定避开长枪突刺的锋芒,寻机贴近1些,企图乘着长枪收枪之时,进行贴身搏杀。
其中的两人比较灵活,利用翻滚躲开了对面长枪的第1次出击,正打算低身砍断那出击长枪兵的腿时,只见前排两个刀盾兵忽然发难,用手中的腰刀向那两人砍去。敌兵躲避不开,只好用腰刀横向1挡,随后倒退两步。不过他们刚刚站稳,长枪的下1次突刺就指胸而来,那两名敌兵身形1顿,紧接着就软软倒下,再也没有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