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南京加衔的事情比较重大,杨景辰讨要正式旨意。朱由检想了一下,决定明日召集吏部人员参加常参会议,以朝廷的名义,正式确定这件事。

    怀着满腹心事,杨景辰离开了皇宫。想到今日发生的事情,他到现在也不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左思右想之下,决定找同乡前辈询问,看看有没有启发。

    通政使吕图南和杨景辰同是晋江人,今年已经六十岁,可以说是前辈。杨景辰来到这位同乡家里时,看到他正在写字作画,不由打趣道:

    “拜见老先生!”

    “我这个常朝官,以后见到常参官,可是要下拜啦!”

    吕图南将手中的毛笔放下,摆了摆手说道:

    “休要说笑!”

    “我这个通政使,和大理寺卿一样,是在常参官中凑数的。”

    “只见过通政使和大理寺卿迁转为侍郎的,没见过侍郎迁转为通政使和大理寺卿的。”

    “虽然说是九卿,其实本朝却只有六部尚书和都御史七卿。”

    杨景辰正色道:

    “那是以前,今后可就不一样了。”

    “常参官是能天天见到陛下的,我这样的侍郎,以后能和老先生这样的常参官相比吗?”

    “更别说那么多的官员都有通政司加衔,他们就是不在通政司任职,见到你这个通政使总该行礼吧?”

    “老先生这个通政使,可是赶上好时候啦!”

    吕图南嘴角微抿,对此没有反驳。通政使名列常参官,在朝野的影响力自然大了许多,以后他说不定能直接迁转为尚书,而不是经过侍郎。至于加衔的人,他们的职务虽然和通政司无关,但是在面对自己这个通政使时,无疑会矮一头。

    可以说,常参官和加衔这两件事,已经让通政使真正成为九卿,影响力不同以往。

    提到加衔的事情,杨景辰说起皇帝打算在加衔前加上南京二字,纳闷道:

    “也不知陛下好端端的,为何要给所有加衔都加上南京二字?”

    “是想要加强南京,还是打算对南京动手?”

    吕图南思索了一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