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振华急忙打开了门,一边往里让人一边说着:“厉老,您怎么来了?我已经起来了,有什么事您吩咐一声我直接到您房间就行,怎么能让您亲自走这一趟。”

    厉舒雄在“甬港会”里地位最为特别,此老是“香江甬港会”所有成员中年纪最大的一位,生于上个世纪,今年已经91岁高寿了,不问世事已久,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颐养天年,也就会里真有什么大事了,才会请这位“老大哥”出马坐镇。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对于这次回甬港“祭祖”探亲,他也最是积极,想来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能走得动的日子越来越少的缘故。

    谭振华扶着老人家坐下,又找服务员要来了一壶开水,就着招待所里备好的茶叶给厉舒雄冲了杯茶,接着给自己也倒上了一杯,这才坐在老人家对面问道:“厉老,您找小子有什么事情么?”

    厉舒雄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微笑着仔细端详了谭振华片刻,看得谭振华心里发毛了才缓缓开口道:“振华,你说你想造飞机,这事可是真的?”

    谭振华摸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干笑两声才答道:“厉老,真当然是真的,要不也不会大老远的鼓捣几位老人家飞到这西京来一趟,不过,这其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也不瞒您老人家,对这件事情能做到什么地步,我自己心里也没什么把握。”

    厉舒雄点点头道:“我知道,我虽然不懂航空,但也大概知道造一架飞机有多么艰难,难得你小小年纪能下定这个决心。你将来要面对的困难会有很多,我老了,也帮不上多大的忙,但还有一点小事

    是能做的,我也不知道你造这样一架飞机究竟要花掉多少钱,而我能帮你的也不多,这里有5百万美元,你先拿去,就当是我为华夏的航空事业做的一点捐助好了。”

    说罢,他掏出一张早已写好的支票,放在了桌上。

    谭振华愕然问道:“厉老,您这是?”

    厉舒雄叹道:“振华,你别嫌这钱少,其实我也知道,对于造一架飞机来说,这点钱实在是杯水车薪,起不到什么大作用,来的路上我特意问过马总师,他说国家为了能让“运十”上天,到现在已经花费了超过5亿人民币,如果真要按照一架能运营的飞机标准来要求,恐怕再花同样数量的钱都不够,但是我老啦,也早就退休,所以积蓄不多,振华,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了,可我真的好想看到我们华夏造出自己的大飞机啊!”

    谭振华急忙摆手道:“厉爷爷,您身体还好的很,千万别说那些不吉利的话,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

    厉舒雄微微笑道:“身体什么的,都是假的,到了我这个年纪,早就把一切都看开了,只是还有一件事在我心里一直没放下,振华你是想问我为什么要给你捐款这件事吧?你想不想听我给你讲个故事?”

    谭振华点了点头。

    厉舒雄开始了缓缓的讲述,低沉的语音跨过了时间的长河。

    “我厉家一门自来诗书传家,曾祖厉志,字心甫,号骇谷

    ,又号白华山人、白华居士,笔名景阳氏,著有《白华山人诗抄》、《白华山人诗书画真迹》留世;祖父厉学潮,字慕韩,历任荆溪、华亭、

    元和知县,颇得民心,后升任常州知府;父亲厉玉夔,字虞卿,号橘辰,清光绪丁酉年间也就是公历1897年曾参加全省生员选拔,获第一名,得拔贡生进国子监,可惜,天妒英才,三十三岁就因病早逝。”

    “我母赵氏,乃沪上钱庄领袖朴斋先生赵立成第三女。我外公朴斋先生祖籍甬港鄞县,与你乃是同乡,他是华夏国民革命最早的赞助者之一,我的六舅赵家蕃与八舅赵家艺先后游学倭国,攻读经济学,期间与中山先生相识相善,并成为最早一批“同盟会”成员。”

    “母亲育有我兄妹8人,其中三哥与我最是要好,我三哥厉汝燕,字翼之,生于1888年,长我三岁。父亲为他取了这个名和字,也注定了他的一生。”

    “1905年,我六舅赵家蕃在欧洲经商,颇有余财,便有意资助我兄汝燕赴不列颠留学,汝燕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纳生布敦工业学校学习,彼时正是欧洲航空大展之际,汝燕深感华夏发展航空的重要性,并立志从事航空事业,曾多次上书吁请清朝政府重视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