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在年前,鞑靼和瓦剌就不断的南侵,但是那只是小规模的侵袭,毕竟显然的明朝也不是好惹的。他们还指望着过年之后恶劣的环境能改善一点儿,却没想到汉人的大年夜就是一场暴雪,这一下就是十天。

    鞑靼瓦剌的各部首领贵人们再也坐不住了。

    正月十五,汉人们欢庆节日的这一天占据了东部蒙古大草原的鞑靼率先发难。

    鞑靼六部首领,自称大元可汗,被汉人称为达延汗,又称为小王子的巴尔默特派遣自己的三儿子阿拉克济农台吉(台吉,乃是蒙古诸部乃至于后来女真部中对王子贵人的统称,比如说皇太极,其实本来是叫黄台吉,就是黄王子的意思)率领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左翼三部精锐南侵,三部各自出骑兵两万一共是六个万户,六万余大军,在阿拉克济农的带领下兵锋直指九边重镇大同府。

    正月十五,趁着边关将士们欢庆元宵佳节的当口,鞑靼六万大军发动了突袭。

    正月十五,一战而克震羌堡大同镇乃是九边重镇之一,数得着险要之地,整个大同镇以长城为防御线,利用山西北部和草原之间大片的高山、险峻的河流构建了数以百计的城堡,每个城堡中都驻扎有重兵防御。

    这种防御体系,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一旦某地有警,其它地方堡垒中的士兵立刻就可以去支援,但是这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被围攻的城堡中的士卒要能阻挡上一段时间。

    而由于震羌堡士卒的大意,被鞑靼事先渗透进来的奸细打开城门,大军长驱直入,震羌堡中驻扎的一千将士全军覆没。

    大同镇以大同府为核心,周围是大同左卫,威远卫等十余个卫,而再外围,就是一个个的城堡和千户所。整个大同府向北的防御线,类似于一个鼓起的弧形,而震羌堡,就在这个弧形的最顶端。

    震羌堡一破,整个大同镇,就暴露在鞑靼的铁蹄之下了。

    正月十六晨,破弘赐堡,正月十七,攻占白登山,正月十八占领震河堡及雷公山。

    正月二十,六万大军兵临大同镇城下,围城不攻,派出无数股小股部队纵兵肆掠。

    大同镇中驻扎有足足五万精锐边军,城外围城的鞑靼兵不过是三万余,但是大同镇总兵吴良河畏首畏尾,严令士卒不得出城作战,只是每日在家里烧香磕头,盼着这些要命的鞑靼兵赶紧退去。

    大同镇中如此作为,令人心寒之极,周围的那些卫所尽皆失声。

    只有大同左卫指挥使沈桥率领三千军队救援大同府,却被鞑靼所部两万骑兵于十里河畔,高山所左近搭了一个埋伏,沈桥率部奋战半日,全员战死,也杀伤了鞑靼人五百余。

    如此局势持续了整整七日,终于,在正月末,已经抢劫的的盆满钵满鞑靼退兵了。

    这时候,大同镇才有胆子出兵,远远地跟在鞑靼人身后十里‘欢送,其出境。

    被鞑靼纵兵劫掠了十余日的大同镇境内百余里方圆,已经是满目疮痍。

    似乎是跟鞑靼越好一般,正月十八,瓦剌天圣大可汗哈喇呼喇亲率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三部骑兵九个万户一共九万人南下,攻略肃州卫。

    瓦剌就是西部蒙古,区别于居住在东部蒙古的鞑靼。他们在元朝时称斡亦剌,又作卫拉特或卫喇特。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也就是今天中部西比利亚叶尼塞河的八条支流地区。人数众多,接近百万。元时开始南下定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其势力范围向东达到了杭爱山,向西则是一度蔓延到了咸海,论其实力比鞑靼只强不弱。

    正月十八,大军破嘉峪关,一路向东,以五万大军兵困肃州卫,其余四万大军以千户为单位,四处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