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拉达克王国的国相思孔萨迦多得以亲自和朱厚照商量有关他们的公主贡嘎清玉和胡坤之间的婚事,思孔萨迦多提出了请求,而朱厚照则经过考虑之后答应了下来。
朱厚照不是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但他还是答应了,前世与现在格格不入的经验总是能够让朱厚照有一些常人不曾有的思维。.
果真在张升一党被铲除之后安静的朝堂被这件事情引发了讨论的热潮。除了一小批溜须拍马的人立马拜首支持之外大部分的朝臣们都是持着反对意见的。支持者还是以新的礼部尚焦芳为主,焦芳新上任礼部尚之后绝对是为朱厚照是瞻,他或许以及给自己定位好了,就是做一个朱厚照身前的狗腿子,所以当了礼部尚以来焦芳从来便是朱厚照不发表意见他或许还会按照以往的方式处事,但是一旦朱厚照发表了某些观点了,那么焦芳肯定是在大殿之上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也是叫唤着最欢的一个。
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人在背后议论和瞧不起焦芳,但是焦芳却从不在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处事的方法,其他人觉得这样不好,但是焦芳却不这样认为。而朱厚照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但是却不对焦芳加以指责,焦芳这样的行为很适合朱厚照对他的期待。
说的不要听的就是朱厚照需要一个在大臣之中身份超然的狗腿子。说的好听一点的就是朱厚照需要一个能够时时刻刻不分好坏与善恶是非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自己的摇旗呐喊的人。这样的人其他的人是做不来的。就像马文升和李东阳这些人一样,虽然他们现在都是朱厚照的支持者,但是那也仅仅是在他们认为朱厚照做的是对的时候的支持者,如果某件事情他们认为朱厚照做的不对了他们一定会站出来直接的反对朱厚照的。
很多看过无数的影视剧的现代人都会认为明朝的大臣最没有骨气了,因为明朝末年的历史是最常被拿来拍成影视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明朝末年那些大量无能投降的官员的形象深入人心,时间长了以至于人们认为整个明朝都应该是这样的。其实严格来说每个朝代到了末年的时候都会出现大量的投降的将领与官员,明朝并不是独一份,也不是最严重的。只不过其他的朝代末年的历史很少被拿来这样被人不断宣传,就像明朝末年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被很多人称赞为最伟大的唐朝的末年的事情却没有多少人了解的清楚了,所以唐朝末年的混乱与投敌的现象也就不被人所知了。
就事实而言,古代的各个朝代最具有骨气的便是大明,而大臣们最具有血性的也是大明朝的大臣。汉朝还有多次对外投降以及和亲。唐朝还有唐太宗李世民被迫在突厥打到长安城外之后签下屈辱性的盟约,两宋更是不堪细说,唯独明朝没有。自明朝建立乃至北京城破灭亡之前两百多年来从来没有对外投降过一次,从来没有和亲过一次,即便是在京军全军覆没、皇帝被俘的土木堡之变为了不和鞑靼签下屈辱性的条约还有于谦等一批大臣另立新君坚持作战。这是大汉乃至大唐都不曾发生过的,至于清朝那更是让人感到屈辱,敌人还没到北京城呢伱皇帝就已经跑了,而之后更是直接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前后相比明朝的骨气可见一斑了。
明朝大臣的骨气是从明初的时候便已经养成的了,而马文升、刘大夏、李东阳等大臣全都是这种骨气的继承者与延续着,在为了国事敢和皇帝抗争这一点他们一点都不必其他人逊色。所以朱厚照知道马文升这些人会是自己大业的最坚定的盟友与支持者。但这却还不够。因为朱厚照知道自己独特的经历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明君,而自己之后要做的事情也都是对国家和老百姓有好处的,所以这些大臣们大多数时候都是会支持自己的,但那却不是全部的时候,朱厚照和他们不同的经历总会让他做出来一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其他人却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来的,比如朱厚照计划在不远的将来看站大航海,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到时候不管是马文升还是李东阳他们全都会直接反对,从永乐年间的下西洋被禁止以及之后的船厂被拆卸、造船图纸大都被大臣们焚毁便可以看的出来大明的大臣对这种活动的抵制的。就像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朱厚照就需要像焦芳这样的位高权重但却不管对与错都支持自己的大臣的存在了,毕竟如果所有的大臣全都反对的话到时候哪怕是朱厚照认为是对的也会延后或者干脆放弃的。
朱厚照从来不认为自己具有可以强行压制所有大臣的能力,他也不认为自己具有可以在所有大臣全都反对的情况下继续实行某项政策的能力。
别说朱厚照了。即便是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这两位大明最出色也是杀人最多的皇帝也做不到这一点。太祖朱元璋通过三大案杀了那么多的大臣,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他还是不能够做到让所有的大臣都惟命是从,要不然也就不会有锦衣卫的成立于不断壮大以及之后在大臣的逼迫之下废除的事情了。而被很多人成为杀人魔王的成祖也同样做不到这一点,要不然也不会有大名鼎鼎的东厂的成立了,成立东厂最初的目的不久是为了增加一个控制大臣砝码吗。从成祖之后在历代皇帝、锦衣卫加上东厂这大明最有权势的三大势力加在一起和大臣们相斗。虽然大臣们时常有被打击的狼狈不堪,但是最后的胜利者却总是大臣。锦衣卫指挥使和东厂都督被杀了无数个了。不管每次斗的时间有多长。程度有多激烈,到了最后皇帝们总会发现想要治理国家就必须得用那些总是和他做的的大臣们,要不然国家便有可能危险了,所以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之后胜利的一定是大臣们组成的官宦集团。
靠着自己两世的经历朱厚照并不认为自己比着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要差什么,不管是能力还是手段,朱厚照都不认为自己不如他们,甚至有时候朱厚照还会在心里认为自己才是这个世上最有能力的人,虽然他也知道其实一山更有一山高,但是时常这样想一下也没错的。不过即便如此朱厚照也不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太祖皇帝他们都没能够做到的事情,让所有的大臣都为首是瞻。
治理国家从根本上说绝对离不开的便是那些大臣。朱厚照一个人无论如何都管理不过来整个国家的,所以靠着这一点大臣们绝对会是永远的胜利者。即便现在朱厚照可以和大臣们僵持着,但是朱厚照会死的,他的继任者便不一定有朱厚照这样的能力。而大臣们虽然也会不断变换,但是他们特殊的竞争让每一个走到奉天殿里面的大臣都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庸者。最后的结果还是没法改变。
在所有大臣都反对的情况下朱厚照能做的只有妥协。
所以朱厚照必须慢慢的培养一批不管对与错全都支持自己的大臣,他们便是自己面对大多数大臣反对的时候可以依靠的力量。从时间性质上来说皇帝永远斗不过大臣,只有大臣才可以斗得过另一个大臣。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朱厚照做不到同样也不希望所有的大臣全都为自己是瞻。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作为一个凡人他的价值观会不断变化,朱厚照也不会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到时候没有一个大臣去提出来反对的意见了,那岂不是就更危险了。
所以朱厚照未来给朝堂的规划便是分为两大势力,一部分便是以刚毅正直且有能力的大臣组成的施政者。这一部分的人要在大多数时候和朱厚照观点相投、支持朱厚照并且成为朱厚照治理国家的合作者,但同样的如果他们认为朱厚照做的错了的话有能够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反驳朱厚照,这一部分的大臣要占大多数。
而另一部分的便是焦芳这样的大臣了,他们性格可以有缺陷,但只有具有一定能力能够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对朱厚照绝对忠心,绝对支持朱厚照便可。
这是朱厚照理想当中的政治格局,到底能不能成功朱厚照自己都没有把握。
不过就目前来说开头还是很好的,通过胡坤和贡嘎清玉的婚事,焦芳不但自己还带着几个自己新收的小弟以及其他几个和焦芳抱着同样心思的大臣不由分说的便支持朱厚照,但相当一部分的大臣却在马文升、李东阳等人的带领下不太认同朱厚照将拉达克公主赐婚给胡坤的决定。其他的大臣则还在犹豫之中没有发表意见。
“皇上。此事之前没有先例不可妄自决定。”这是马文升的理由,马文升八十多岁了,相当的老了,人一般到了这个年纪便思维开始僵化了,所以马文升才会喜欢因循旧例为了维持稳定保持现状不变。
明朝的官员的思维僵化也是出了名的。大多数时候就喜欢那祖制来说事,很多事情一感觉和祖制或者旧历不一样便会反对。所以马文升的话还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的。以前没有过这样的例子。现在贸然决定的确是有点不妥。
朱厚照不是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但他还是答应了,前世与现在格格不入的经验总是能够让朱厚照有一些常人不曾有的思维。.
果真在张升一党被铲除之后安静的朝堂被这件事情引发了讨论的热潮。除了一小批溜须拍马的人立马拜首支持之外大部分的朝臣们都是持着反对意见的。支持者还是以新的礼部尚焦芳为主,焦芳新上任礼部尚之后绝对是为朱厚照是瞻,他或许以及给自己定位好了,就是做一个朱厚照身前的狗腿子,所以当了礼部尚以来焦芳从来便是朱厚照不发表意见他或许还会按照以往的方式处事,但是一旦朱厚照发表了某些观点了,那么焦芳肯定是在大殿之上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也是叫唤着最欢的一个。
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人在背后议论和瞧不起焦芳,但是焦芳却从不在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处事的方法,其他人觉得这样不好,但是焦芳却不这样认为。而朱厚照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但是却不对焦芳加以指责,焦芳这样的行为很适合朱厚照对他的期待。
说的不要听的就是朱厚照需要一个在大臣之中身份超然的狗腿子。说的好听一点的就是朱厚照需要一个能够时时刻刻不分好坏与善恶是非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自己的摇旗呐喊的人。这样的人其他的人是做不来的。就像马文升和李东阳这些人一样,虽然他们现在都是朱厚照的支持者,但是那也仅仅是在他们认为朱厚照做的是对的时候的支持者,如果某件事情他们认为朱厚照做的不对了他们一定会站出来直接的反对朱厚照的。
很多看过无数的影视剧的现代人都会认为明朝的大臣最没有骨气了,因为明朝末年的历史是最常被拿来拍成影视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明朝末年那些大量无能投降的官员的形象深入人心,时间长了以至于人们认为整个明朝都应该是这样的。其实严格来说每个朝代到了末年的时候都会出现大量的投降的将领与官员,明朝并不是独一份,也不是最严重的。只不过其他的朝代末年的历史很少被拿来这样被人不断宣传,就像明朝末年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被很多人称赞为最伟大的唐朝的末年的事情却没有多少人了解的清楚了,所以唐朝末年的混乱与投敌的现象也就不被人所知了。
就事实而言,古代的各个朝代最具有骨气的便是大明,而大臣们最具有血性的也是大明朝的大臣。汉朝还有多次对外投降以及和亲。唐朝还有唐太宗李世民被迫在突厥打到长安城外之后签下屈辱性的盟约,两宋更是不堪细说,唯独明朝没有。自明朝建立乃至北京城破灭亡之前两百多年来从来没有对外投降过一次,从来没有和亲过一次,即便是在京军全军覆没、皇帝被俘的土木堡之变为了不和鞑靼签下屈辱性的条约还有于谦等一批大臣另立新君坚持作战。这是大汉乃至大唐都不曾发生过的,至于清朝那更是让人感到屈辱,敌人还没到北京城呢伱皇帝就已经跑了,而之后更是直接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前后相比明朝的骨气可见一斑了。
明朝大臣的骨气是从明初的时候便已经养成的了,而马文升、刘大夏、李东阳等大臣全都是这种骨气的继承者与延续着,在为了国事敢和皇帝抗争这一点他们一点都不必其他人逊色。所以朱厚照知道马文升这些人会是自己大业的最坚定的盟友与支持者。但这却还不够。因为朱厚照知道自己独特的经历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明君,而自己之后要做的事情也都是对国家和老百姓有好处的,所以这些大臣们大多数时候都是会支持自己的,但那却不是全部的时候,朱厚照和他们不同的经历总会让他做出来一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其他人却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来的,比如朱厚照计划在不远的将来看站大航海,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到时候不管是马文升还是李东阳他们全都会直接反对,从永乐年间的下西洋被禁止以及之后的船厂被拆卸、造船图纸大都被大臣们焚毁便可以看的出来大明的大臣对这种活动的抵制的。就像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朱厚照就需要像焦芳这样的位高权重但却不管对与错都支持自己的大臣的存在了,毕竟如果所有的大臣全都反对的话到时候哪怕是朱厚照认为是对的也会延后或者干脆放弃的。
朱厚照从来不认为自己具有可以强行压制所有大臣的能力,他也不认为自己具有可以在所有大臣全都反对的情况下继续实行某项政策的能力。
别说朱厚照了。即便是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这两位大明最出色也是杀人最多的皇帝也做不到这一点。太祖朱元璋通过三大案杀了那么多的大臣,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他还是不能够做到让所有的大臣都惟命是从,要不然也就不会有锦衣卫的成立于不断壮大以及之后在大臣的逼迫之下废除的事情了。而被很多人成为杀人魔王的成祖也同样做不到这一点,要不然也不会有大名鼎鼎的东厂的成立了,成立东厂最初的目的不久是为了增加一个控制大臣砝码吗。从成祖之后在历代皇帝、锦衣卫加上东厂这大明最有权势的三大势力加在一起和大臣们相斗。虽然大臣们时常有被打击的狼狈不堪,但是最后的胜利者却总是大臣。锦衣卫指挥使和东厂都督被杀了无数个了。不管每次斗的时间有多长。程度有多激烈,到了最后皇帝们总会发现想要治理国家就必须得用那些总是和他做的的大臣们,要不然国家便有可能危险了,所以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之后胜利的一定是大臣们组成的官宦集团。
靠着自己两世的经历朱厚照并不认为自己比着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要差什么,不管是能力还是手段,朱厚照都不认为自己不如他们,甚至有时候朱厚照还会在心里认为自己才是这个世上最有能力的人,虽然他也知道其实一山更有一山高,但是时常这样想一下也没错的。不过即便如此朱厚照也不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太祖皇帝他们都没能够做到的事情,让所有的大臣都为首是瞻。
治理国家从根本上说绝对离不开的便是那些大臣。朱厚照一个人无论如何都管理不过来整个国家的,所以靠着这一点大臣们绝对会是永远的胜利者。即便现在朱厚照可以和大臣们僵持着,但是朱厚照会死的,他的继任者便不一定有朱厚照这样的能力。而大臣们虽然也会不断变换,但是他们特殊的竞争让每一个走到奉天殿里面的大臣都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庸者。最后的结果还是没法改变。
在所有大臣都反对的情况下朱厚照能做的只有妥协。
所以朱厚照必须慢慢的培养一批不管对与错全都支持自己的大臣,他们便是自己面对大多数大臣反对的时候可以依靠的力量。从时间性质上来说皇帝永远斗不过大臣,只有大臣才可以斗得过另一个大臣。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朱厚照做不到同样也不希望所有的大臣全都为自己是瞻。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作为一个凡人他的价值观会不断变化,朱厚照也不会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到时候没有一个大臣去提出来反对的意见了,那岂不是就更危险了。
所以朱厚照未来给朝堂的规划便是分为两大势力,一部分便是以刚毅正直且有能力的大臣组成的施政者。这一部分的人要在大多数时候和朱厚照观点相投、支持朱厚照并且成为朱厚照治理国家的合作者,但同样的如果他们认为朱厚照做的错了的话有能够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反驳朱厚照,这一部分的大臣要占大多数。
而另一部分的便是焦芳这样的大臣了,他们性格可以有缺陷,但只有具有一定能力能够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对朱厚照绝对忠心,绝对支持朱厚照便可。
这是朱厚照理想当中的政治格局,到底能不能成功朱厚照自己都没有把握。
不过就目前来说开头还是很好的,通过胡坤和贡嘎清玉的婚事,焦芳不但自己还带着几个自己新收的小弟以及其他几个和焦芳抱着同样心思的大臣不由分说的便支持朱厚照,但相当一部分的大臣却在马文升、李东阳等人的带领下不太认同朱厚照将拉达克公主赐婚给胡坤的决定。其他的大臣则还在犹豫之中没有发表意见。
“皇上。此事之前没有先例不可妄自决定。”这是马文升的理由,马文升八十多岁了,相当的老了,人一般到了这个年纪便思维开始僵化了,所以马文升才会喜欢因循旧例为了维持稳定保持现状不变。
明朝的官员的思维僵化也是出了名的。大多数时候就喜欢那祖制来说事,很多事情一感觉和祖制或者旧历不一样便会反对。所以马文升的话还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的。以前没有过这样的例子。现在贸然决定的确是有点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