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达五法大搞一刀切,而佛则教人随宜修学,并不强求一律。以饮食为例,对于病人和体质虚弱者,如跋提婆罗比丘不能坚持日中一食,佛也允许他不受斋时限制,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不必非遵守日中一食法不可。僧众托钵乞食,施主给什么吃什么,吃饱了好好修行就是了,假如受持断肉法,难免挑挑拣拣,势必会给施主带来麻烦造成困扰。有条件的固然可以素食,但也不必过度解读说吃素就成佛,吃肉就是恶鬼。菩萨苦行时日食麻米,绝对素食,也未能成佛。佛与大弟子吃三净肉,也没影响他们涅槃解脱。

    所以说,比丘不会因为过午不食,或者素食、绝食,就能断除贪嗔痴。譬如佛说“过中不饮浆”者,不等于就能断三毒。有人虽然“过中饮浆”了,但他遵照法次法向修行,也值得恭敬供养。律典也说:“中后不食而饮非时诸浆,所谓果浆、甘蔗浆、蜜浆……,佛言:‘听饮,渴便得饮!’”

    佛称赞比丘“钵中遗余与诸梵行之人,等心施与,不留遗余”,不惜所有,可敬可贵。说“钵中遗余持与人者,其福难量”,允许乞不到食物者受用同修者的剩饭。僧众被施主请去供养,饭后也要给留守的比丘带饭。有时,也批评贪吃没够的比丘,是“不留遗余”者。要求出家人以人间时节为准,随缘受施,少食知足。这样既可减轻人民负担不扰民,又可省下时间学道。作为大师,佛将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远不是调达五法所能比的。

    对于居士饮食,除了受持一日八戒者,要求“离非时食”外,佛从未做过特殊要求,居士不会因为日食三餐而堕入恶道。

    像法时期,除了神化饮食以外,还有神化袈裟者,比如说“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说披上袈裟就能灭罪生福,转贫为富,远离各种伤害,尊敬袈裟就能往生梵天,在解脱道上得不退转等等。

    袈裟意为染色衣,本身并无特异功能。事实上,外道沙门也穿袈裟,在解脱上照样不知路在何方。在佛门中披袈裟、吃素食的如法僧徒不幸遇难者不乏其人,下地狱者如调达一党也大有人在。智者舍利弗被恶鬼打,神僧目揵连被外道打,都是披着袈裟的。神化袈裟具有无比神力,与史实和因果律都是相悖的。这类说法很容易将人引入歧途,转移人们对于法义的关注。

    无论佛理或事实,都可说明解脱靠智慧,意业最重要,吉凶祸福自有时节因缘,不在于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这些都不是轮回或解脱的正因。只有修行十善业,断除三毒烦恼,才是生天的正因。依照四圣谛修行佛法,才能修成正果,获得解脱。

    提婆达多所说五法,律典所记内容不一,但无非衣食住三件事。以过度苦行作为涅槃速成法,原为尼揵子等外道所崇尚,早就被佛所唾弃了。

    佛说过:“有人以修行外道苦行为乐,这不是如来所说的正道,而是如来所呵责的行为。如来所称赞的是能在四禅之乐中,成就七果功德,或者在生前得道,生前不得道的话,就在临终时得道,临终时不得道的话,也会断尽五下分结,在中阴身入涅槃,或者生在欲界天、色界天上入涅槃。”

    在信仰上的分道扬镳,往往是两条道路之争,佛称之为“因道因道迹而生的斗争”。提婆达多开的是历史倒车,佛知道他的心思,当他还未提出五法时,就称其为“噉唾痴人死人”了!

    某日,提婆达多遇见进城乞食的阿难,就知会说:“今后我不再参加世尊组织的会议了,我要带领僧团另行活动了!”从而正式宣告了与佛的决裂。同时,为了早日得到王权庇护,使自己成为佛教领袖,他还怂恿阿阇世太子加紧篡位。

    他说:“古人长寿,今人寿短,一旦命终,今生就白活了。为何不杀了父王,早日继承王位呢?我准备除掉如来,自己作佛。新王新佛,不亦快哉?”他把新王新佛作为政治口号,想另立佛教,自尊为佛,这与部派佛教时期,除提婆达多一派以外,皆以释迦佛为本师性质不同。

    佛不赞成弟子与宫廷走得太近,在祇园时告诫比丘“亲近国家或王家有十非法”。比丘经常出入王宫,看见美女容易退心还俗,国家出现变故时,也容易受到误解或牵连。出了这些事情以后,佛对比丘入宫时做出了限制,不许进入后宫或人家内室,除非主人请入,否则即使迈进一只脚也不行。但是提婆达多不管这些,他和太子走得很近。

    阿阇世在他怂恿下抢班夺权,发动政变,将父王关进死牢逼迫致死,然后自立为王。据《大史》记载,瓶沙王15岁即位,在位52年,由此推算其世寿67岁。

    阿阇世是瓶沙王与毗提希夫人之子。相传夫人怀他时,总想喝丈夫右膝之血。瓶沙王请来相师,问这是什么预兆?相师称此儿必将杀害父亲,篡夺王位。其母迷信此言,时常用力揉腹以求堕胎,都被瓶沙王制止。因为未出生就是父亲的怨敌,父母又希望化敌为友,所以命名为阿阇世,含有未生怨和无敌两层意思。

    日后,佛到了跋耆国,阿难曾经请佛为摩竭陀国已故的信佛人,特别是为瓶沙王授记。他说:“佛在摩竭国得道,瓶沙王是优婆塞,对佛坚信不移,多方供养三尊直到命终。在他影响下,许多人信解佛法,供养佛僧,愿佛为瓶沙王授记!”

    佛入那伽城乞食后,到大林树下坐禅思惟,观察瓶沙王命终所生之处。离佛不远处忽然有个声音说:“我是阇尼沙,我是战胜三结使者!”随着声音,一个鬼神面色和悦地现出原形。佛说:“你凭什么自称是战胜三结使者,你修行何种法门,自称已经入道,证得初果了呢?”

    阇尼沙说:“世尊,我是瓶沙王!我生前是佛法中的优婆塞,而非异教徒,我是一心念佛而死的,因此转生为毗沙门天王的太子,已经证得初果,再也不会堕入恶道,在七来人间受生中,常名阇尼沙。毗沙门天王命我去毗楼勒天王处办事,我乘千辐轮七宝天车途经此地,见佛禅思,我想我今天宁可来问世尊,摩竭陀国的信佛人死后当生何处,所以特来拜见世尊!”

    阇尼沙意为胜结使,特指战胜三结的初果人。七来常名阇尼沙,说明瓶沙王是钝根须陀洹。利根人证得初果以后,可能会越次取证,因而不一定都要七来。

    阇尼沙介绍了天神们在善法堂聚会,议论佛法的情形,称忉利天各大天神前世都是学佛人,大梵天王曾经化作童子,出现在忉利天上,对天神们说:“摩竭陀国的佛教居士,命终时有得阿那含者,有得斯陀含者,有得须陀洹者,有生六欲天或刹利、婆罗门、居士等富贵家庭者!”

    梵王称赞如来善说四念处、七定具、四神足,开辟了断除贪嗔痴的三条正觉之路。过后,毗沙门天王还把梵童子的话说给眷属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