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僧众大会的决议,上座长老大迦叶组织五百大阿罗汉,在佛灭后当年的夏坐期间,会聚在王舍城毗富罗山七叶树窟,如期举行了首次正规的佛经结集活动,并且得到了阿阇世王的鼎力支持和拥护。
这次结集实际用时七个月。遵照“世尊以法尽嘱累阿难,诵持法宝流布后世”的遗训和僧团大会决议,为撰集如来毕生所说“经法无令脱失”,也为日后调解僧诤提供法理依据,由佛指定的唯一传人及终身侍者阿难,将佛说的以涅槃道为主要内容的经论律,和以菩萨道为内容的杂藏逐一诵出,经过大会审议决定后,以文字形式统编名为《阿含经》,别称如来藏。由经、论、律和杂藏构成,四藏不分家,统由阿难诵出,是这次结集的最大亮点。北传律典称这次结集为“五百比丘结集”或“集法”或“五百阿罗汉共集如来三藏圣教”。南传律典称为“初集法藏”或“五百犍度”。
毗富罗山意为广普山、广山,曾有天神称赞说:“王舍城第一,名毗富罗山!”此山是鬼神所称赞的“摩竭胜山”,也是围绕王舍城的五峰之一,从迦兰陀竹园向西南行约五六里便到此山。在山北的背阴处有大石窟,窟外生有七叶树,是佛生前常住的精舍所在,佛经称之为七叶窟或七叶树窟。七叶树是落叶乔木七叶科七叶属,掌状复叶一般七片。佛的一生与七数有缘,七叶窟是其中之一。
从前,佛站在灵鹫山上指点江山,问五百大比丘:“汝等见此灵鹫山、广普山、白墡山、负重山、仙人窟山乎?”圣众随之环顾群山闻佛说法。佛说过去世时,毗富罗山又叫长竹山、朋迦山、宿波罗首山。
灵鹫山另译灵鹫岩、鹫头山或灵山,梵语音译耆阇崛,汉译鹫头。如果以王舍城为坐标,则灵山位居东北方,广山位居西北方,灵山与广山隔着谷口相对而立。后世每将广山误谓灵山。
佛世时,从山脚登上山顶,一上一下一个来回,只用须臾之间,可见这里的山势不高。本贤劫过去三佛时,灵鹫山不叫灵鹫山。释尊和将来弥勒佛时,此山均名灵鹫山。与象颈山千古流芳一样,在毗富罗山、灵鹫山等等不高山上,群仙荟萃贤圣辈出,确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话!
所谓“诵持法宝”也叫会诵,是指主诵人在法会上,根据记忆将自己所见所闻的经典口述出来。
根据圣典记载,会诵伊始,大迦叶敲击楗雉集合圣众,说:“诸位比丘,世尊已经灭度了,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在这里缅怀佛教。世尊的一生说法众多,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收集和固定,就会遗漏散失。只有全面结集法宝,才能使根本正法永久传世。谁有能力担当如此重任呢?只有尊者阿难!世尊将遗法全部托付给了阿难,唯愿阿难将所见所闻的佛法分别演示,将佛用无数远大时节所得到的无上法宝,按照次序有条不紊地汇集在一起,使后世四众弟子皆得闻法,闻法后便得离苦解脱!”
阿难说:“如此重大使命,我恐怕不能胜任。诸佛正法深不可测,我怎么敢分析解说佛教呢?尊者大迦叶年高望重,具有与佛一样的功德智慧,佛将法宝也托付给了尊者大迦叶,佛分半座请他来坐的事迹,大众也都知道。现在只有尊者大迦叶能够胜任此事!”
阿难很清楚,大迦叶的功德同佛一样“广大胜妙”,还是佛所认证的戒学通家,是佛所印可的真沙门、真婆罗门。如佛说:“诸有沙门戒律,迦叶比丘皆悉包揽,诸有婆罗门奉持禁戒,迦叶比丘皆悉了知!”由他主持佛经结集,堪称是一言九鼎,众人都很服气。
大迦叶说:“话虽如此,但我年老多忘。你听到的佛法比我们都多,而且记性好,都能记住不忘,完全有能力,使如来根本教法传布后世。我以三明智慧和知他心的智慧可以证明,一切众生没有比尊者阿难更能胜任此事的了!”
弥勒菩萨担心有关菩萨道的大乘经论被忽略,也在梵天、帝释和四天王等诸大天神的陪同下,从兜率天来到法会,现身叉手对阿难说:“阿难是佛所印可的,承受佛说一切诸法的法器。若是不想正法存在,便是坏败佛教。恳请阿难为佛法留下法本存根,为众生解除危难。本师释尊世寿极短,肉体虽然逝去了,可是遗法尚在,应当趁早把它诵念和整理出来,作为传承的依据,这样才能使根本正法久传不绝,请阿难切勿推辞,适时说法!”
上尊长老大迦叶与一切圣众也都齐声哀请,然后寂静专心看着阿难。此时此刻,圣众见阿难如同见佛一样,无不“叉十希闻无上法”。
礼数够了,阿难不便推辞,他环顾会场,说道:“佛的一生讲经说法无数,谁能将佛说的话,一句不漏地汇集起来呢?我想把佛法分成三部分,一是正经,二是论经,三是戒经。过去,佛在讲经说法时,都不离开这三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也应该以经论律为内容,来结集佛法宝藏!”
经与论是先有的,戒律是后定的。经论律合称三藏。如经文所记:“契经、阿毘昙、戒律”,这是三藏经的客观顺序。
弥勒菩萨听了高兴地称赞阿难:“说得好,法义相合的应该归为一类,另有一些经法也需要分门别类,比如菩萨志在大乘,修行六度,讨论甚深空理等等,菩萨功德不应丢弃!”
六度是菩萨道的基本原则,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持戒要求“不毁不犯无漏失”,精进则是断恶成善。如果有人说出家人破戒行欲、生儿育女、酗酒作乐是菩萨行,也能“不出贤劫当般涅槃”,或者以大妄语,譬如“非阿罗汉而欲令人谓是罗汉名为菩萨”则是误人之论,不是佛教。
阿难说:“我也是这样想的,除了四果人信奉涅槃解脱道和菩萨道以外,凡夫愚人是不信的。我将以大乘甚深空理与菩萨所行之道,作为结集的组成部分!”明确了“设无契经法,亦复无戒律”,经论在先,戒律在后的三者关系。同时立足于适合多数人修行的涅槃基本法,兼顾适合个别人修行的菩萨道,将适合菩萨修行成佛的“方等大乘”经列为杂藏,以3+1的模式,集成四分藏的无上法宝。如此便为结集什么,如何结集确定了基调。
听了阿难的表态,弥勒菩萨与诸位天神连连称善,说:“好啊,好啊,释迦文佛的经藏可以久存于世了!”于是向阿难身上散花,直到芳香四溢的美妙天花淹没了膝盖,方才满意地逝去了身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这次结集实际用时七个月。遵照“世尊以法尽嘱累阿难,诵持法宝流布后世”的遗训和僧团大会决议,为撰集如来毕生所说“经法无令脱失”,也为日后调解僧诤提供法理依据,由佛指定的唯一传人及终身侍者阿难,将佛说的以涅槃道为主要内容的经论律,和以菩萨道为内容的杂藏逐一诵出,经过大会审议决定后,以文字形式统编名为《阿含经》,别称如来藏。由经、论、律和杂藏构成,四藏不分家,统由阿难诵出,是这次结集的最大亮点。北传律典称这次结集为“五百比丘结集”或“集法”或“五百阿罗汉共集如来三藏圣教”。南传律典称为“初集法藏”或“五百犍度”。
毗富罗山意为广普山、广山,曾有天神称赞说:“王舍城第一,名毗富罗山!”此山是鬼神所称赞的“摩竭胜山”,也是围绕王舍城的五峰之一,从迦兰陀竹园向西南行约五六里便到此山。在山北的背阴处有大石窟,窟外生有七叶树,是佛生前常住的精舍所在,佛经称之为七叶窟或七叶树窟。七叶树是落叶乔木七叶科七叶属,掌状复叶一般七片。佛的一生与七数有缘,七叶窟是其中之一。
从前,佛站在灵鹫山上指点江山,问五百大比丘:“汝等见此灵鹫山、广普山、白墡山、负重山、仙人窟山乎?”圣众随之环顾群山闻佛说法。佛说过去世时,毗富罗山又叫长竹山、朋迦山、宿波罗首山。
灵鹫山另译灵鹫岩、鹫头山或灵山,梵语音译耆阇崛,汉译鹫头。如果以王舍城为坐标,则灵山位居东北方,广山位居西北方,灵山与广山隔着谷口相对而立。后世每将广山误谓灵山。
佛世时,从山脚登上山顶,一上一下一个来回,只用须臾之间,可见这里的山势不高。本贤劫过去三佛时,灵鹫山不叫灵鹫山。释尊和将来弥勒佛时,此山均名灵鹫山。与象颈山千古流芳一样,在毗富罗山、灵鹫山等等不高山上,群仙荟萃贤圣辈出,确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话!
所谓“诵持法宝”也叫会诵,是指主诵人在法会上,根据记忆将自己所见所闻的经典口述出来。
根据圣典记载,会诵伊始,大迦叶敲击楗雉集合圣众,说:“诸位比丘,世尊已经灭度了,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在这里缅怀佛教。世尊的一生说法众多,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收集和固定,就会遗漏散失。只有全面结集法宝,才能使根本正法永久传世。谁有能力担当如此重任呢?只有尊者阿难!世尊将遗法全部托付给了阿难,唯愿阿难将所见所闻的佛法分别演示,将佛用无数远大时节所得到的无上法宝,按照次序有条不紊地汇集在一起,使后世四众弟子皆得闻法,闻法后便得离苦解脱!”
阿难说:“如此重大使命,我恐怕不能胜任。诸佛正法深不可测,我怎么敢分析解说佛教呢?尊者大迦叶年高望重,具有与佛一样的功德智慧,佛将法宝也托付给了尊者大迦叶,佛分半座请他来坐的事迹,大众也都知道。现在只有尊者大迦叶能够胜任此事!”
阿难很清楚,大迦叶的功德同佛一样“广大胜妙”,还是佛所认证的戒学通家,是佛所印可的真沙门、真婆罗门。如佛说:“诸有沙门戒律,迦叶比丘皆悉包揽,诸有婆罗门奉持禁戒,迦叶比丘皆悉了知!”由他主持佛经结集,堪称是一言九鼎,众人都很服气。
大迦叶说:“话虽如此,但我年老多忘。你听到的佛法比我们都多,而且记性好,都能记住不忘,完全有能力,使如来根本教法传布后世。我以三明智慧和知他心的智慧可以证明,一切众生没有比尊者阿难更能胜任此事的了!”
弥勒菩萨担心有关菩萨道的大乘经论被忽略,也在梵天、帝释和四天王等诸大天神的陪同下,从兜率天来到法会,现身叉手对阿难说:“阿难是佛所印可的,承受佛说一切诸法的法器。若是不想正法存在,便是坏败佛教。恳请阿难为佛法留下法本存根,为众生解除危难。本师释尊世寿极短,肉体虽然逝去了,可是遗法尚在,应当趁早把它诵念和整理出来,作为传承的依据,这样才能使根本正法久传不绝,请阿难切勿推辞,适时说法!”
上尊长老大迦叶与一切圣众也都齐声哀请,然后寂静专心看着阿难。此时此刻,圣众见阿难如同见佛一样,无不“叉十希闻无上法”。
礼数够了,阿难不便推辞,他环顾会场,说道:“佛的一生讲经说法无数,谁能将佛说的话,一句不漏地汇集起来呢?我想把佛法分成三部分,一是正经,二是论经,三是戒经。过去,佛在讲经说法时,都不离开这三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也应该以经论律为内容,来结集佛法宝藏!”
经与论是先有的,戒律是后定的。经论律合称三藏。如经文所记:“契经、阿毘昙、戒律”,这是三藏经的客观顺序。
弥勒菩萨听了高兴地称赞阿难:“说得好,法义相合的应该归为一类,另有一些经法也需要分门别类,比如菩萨志在大乘,修行六度,讨论甚深空理等等,菩萨功德不应丢弃!”
六度是菩萨道的基本原则,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持戒要求“不毁不犯无漏失”,精进则是断恶成善。如果有人说出家人破戒行欲、生儿育女、酗酒作乐是菩萨行,也能“不出贤劫当般涅槃”,或者以大妄语,譬如“非阿罗汉而欲令人谓是罗汉名为菩萨”则是误人之论,不是佛教。
阿难说:“我也是这样想的,除了四果人信奉涅槃解脱道和菩萨道以外,凡夫愚人是不信的。我将以大乘甚深空理与菩萨所行之道,作为结集的组成部分!”明确了“设无契经法,亦复无戒律”,经论在先,戒律在后的三者关系。同时立足于适合多数人修行的涅槃基本法,兼顾适合个别人修行的菩萨道,将适合菩萨修行成佛的“方等大乘”经列为杂藏,以3+1的模式,集成四分藏的无上法宝。如此便为结集什么,如何结集确定了基调。
听了阿难的表态,弥勒菩萨与诸位天神连连称善,说:“好啊,好啊,释迦文佛的经藏可以久存于世了!”于是向阿难身上散花,直到芳香四溢的美妙天花淹没了膝盖,方才满意地逝去了身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