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初成佛道,答应大梵天王,大开方便法门为众生说法。梵王放心地回到梵天去了。梵王走后,佛起身经行。此时已经下了七天雨,遍地都是积水和泥淖,但是大菩提树下却是干爽起尘。
佛默然自问:“我应该先为谁说法呢?”按照惯例,佛总是出现在生老病死苦难交织的人间,是人间烟火食供养他成佛。苦行时他情愿吃野果草籽和牛粪,而不受天神供食。成佛后理当先度凡人,先报师恩。
佛首先想到了曾经教他修成“无所有定”的阿罗罗,想到了教他修成“非非想定”的罗摩子。这时虚空中应念传来天音:“阿罗罗伽摩已经死去七天了…郁陀罗罗摩子已经死去二七了!”
传说罗摩子曾受摩竭陀王供养,用餐时触碰美女动了凡心丢了神通,来时飞入王宫,去时只能徒步返回山林,因为心里被美女整得乱七八糟,无法入定而迁怒游鱼飞鸟,发誓来生变为狸猫吃掉牠们。然而成就四禅后,生理**已经没有了,看世间再无值钱物。得八定者心地慈柔,于外界音声充耳不闻。即便禅定可以退转,结使没有断除,也不至于发起恶愿。因此,二师不闻佛法似乎另有原因。
以后到了舍卫国,佛对比丘们说:“优陀罗罗摩子修成了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身坏命终后生在了非非想天,在天堂寿终以后,还会来到世间,托生在狸猫之中!”
此刻,佛看到七天前,阿罗罗生在无所有处天;十四天前,罗摩子生在非非想处天。待天寿尽了以后,阿罗罗将成为人间边地一国王,伤害人民无数;罗摩子则将堕为飞狸,捕食鱼鸟无数。二人皆因未断三毒,连初果也未得到,最终都要堕入地狱。可见智慧解脱不取决于定境高低,定境再高也不等于开悟!
佛说过:“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长寿天上不闻不睹!”长寿天就是无色界,那里极寿八万四千劫,与入无色定时不“知外来机趣”的感觉一样,是八难解法处之一,无法与外界沟通,听不见佛法。一旦往生便会错过未来七佛,错过无量佛出世,那就真如佛说的“长衰永失”了!所以佛教人持斋发愿“莫生长寿天上”,通常偏赞四禅,不称说四空定,也是因为四空定对应长寿天。
当然,无论闲居丛林的无事僧,还是出入人间的比丘,都有理由和条件晋修无色定。如舍梨子说过:“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共论息解脱,离色至无色定,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尚学如是法,况复人间比丘耶!”
所谓息解脱特指四空定与灭想定,因为空处定超越了色界,止息了色界心,灭尽定超越了三界,止息了三界心,所以将四空定和灭尽定称为息解脱。
佛想:“如果他们听我说法,很快会明白解脱的次序与方向,而对五阴身生厌离欲,灭尽生死获得解脱。现在他们无缘听我说法,只能长久衰败了!”如果二师健在,初***的首批听众就不会是五比丘,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回坐在吉祥草座上,佛又想到五比丘:“过去六年里,五比丘为我操劳多有帮助,我苦行时,他们受我支使。我应先为他们说法。五比丘现在何处呢?”
佛以天眼观察四方,见五比丘在迦尸国波罗柰城鹿野苑修苦行,于是说了一偈:“今于此树下,坐于金刚床。已获一切智,逮所无碍慧。我坐此树下,见生死之苦。已却死元本,老病永无余!”
说我在菩提树下坐到了金刚三昧,已经成为全知全见的一切智者,看到了生老病死的苦,拔掉了生老病死的根,永远不会再有生死轮回了!
佛说完便从吉祥草座上起身,要往波罗柰去找五比丘。他拾起衣钵正要上路,迎面遇见了异教徒优陀。两人都在这一带修行并不陌生。优陀问:“贤者瞿昙,看你容光焕发光彩照人,你的导师是谁,你跟谁学道,你信了什么教?”
佛说:“我已经修成阿罗汉,天上人间无人可比。我是自觉成佛的天人导师!”佛既没有上过“佛学院”,也没有名师指导。修道者最重要的是经历,而不是学历。经历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
阿罗汉意为不生、杀贼、应供,在佛的十号中通常译为“应供”,即应当受到供养,与“最后身,生已尽,不受后有,无余涅槃”意思相通,都是不再转世受身之意。虽然得道者肉身不免一死,但是心智已经自在解脱了。如佛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心离贪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不受后有就是不受后身,不受身也就解脱了生死,这是涅槃的本义。佛对阿罗汉评价甚高,称其是究竟解脱者,是世间最大最尊最妙、最第一的胜利者,是“妙称上朋友”的“佛最上尊子”佛说:“究竟生死际,故名为佛陀!”
佛是解脱生死的人,佛法是解脱生死的涅槃法。只有涅槃才能解脱生死。解脱生死是成佛最基本的标准。佛为求证涅槃解脱生死而出家,出家后觉悟涅槃之道而成佛,成佛后再教众生以涅槃法解脱生死,全部佛教就是这么回事。自己觉悟涅槃法、证得涅槃道,也教别人得法得道解脱生死的人就是佛。
佛与弟子阿罗汉,与无师自悟的辟支佛,都是证得涅槃解脱生死的觉悟者,三者的觉悟程度不同,但是在涅槃上都是一样的。倘若不了解涅槃与阿罗汉的好处和含义,片面抬高佛涅槃,贬低二乘涅槃,那就正中了魔王的下怀。
佛教的初衷本色或目标,说到底就是自求解脱、教人解脱,“逮沙门果,自致涅槃!”实现涅槃解脱生死,始终是正法引领的方向。涅槃是整个佛教压到一切的目标,其他一切说法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服务的。
日后,佛在祇园时,有婆罗门问佛:“所谓佛,究竟是父母给起的名字,还是婆罗门给起的名字呢?”佛说:“佛见过去、未来、现在世一切行起灭,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
佛默然自问:“我应该先为谁说法呢?”按照惯例,佛总是出现在生老病死苦难交织的人间,是人间烟火食供养他成佛。苦行时他情愿吃野果草籽和牛粪,而不受天神供食。成佛后理当先度凡人,先报师恩。
佛首先想到了曾经教他修成“无所有定”的阿罗罗,想到了教他修成“非非想定”的罗摩子。这时虚空中应念传来天音:“阿罗罗伽摩已经死去七天了…郁陀罗罗摩子已经死去二七了!”
传说罗摩子曾受摩竭陀王供养,用餐时触碰美女动了凡心丢了神通,来时飞入王宫,去时只能徒步返回山林,因为心里被美女整得乱七八糟,无法入定而迁怒游鱼飞鸟,发誓来生变为狸猫吃掉牠们。然而成就四禅后,生理**已经没有了,看世间再无值钱物。得八定者心地慈柔,于外界音声充耳不闻。即便禅定可以退转,结使没有断除,也不至于发起恶愿。因此,二师不闻佛法似乎另有原因。
以后到了舍卫国,佛对比丘们说:“优陀罗罗摩子修成了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身坏命终后生在了非非想天,在天堂寿终以后,还会来到世间,托生在狸猫之中!”
此刻,佛看到七天前,阿罗罗生在无所有处天;十四天前,罗摩子生在非非想处天。待天寿尽了以后,阿罗罗将成为人间边地一国王,伤害人民无数;罗摩子则将堕为飞狸,捕食鱼鸟无数。二人皆因未断三毒,连初果也未得到,最终都要堕入地狱。可见智慧解脱不取决于定境高低,定境再高也不等于开悟!
佛说过:“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长寿天上不闻不睹!”长寿天就是无色界,那里极寿八万四千劫,与入无色定时不“知外来机趣”的感觉一样,是八难解法处之一,无法与外界沟通,听不见佛法。一旦往生便会错过未来七佛,错过无量佛出世,那就真如佛说的“长衰永失”了!所以佛教人持斋发愿“莫生长寿天上”,通常偏赞四禅,不称说四空定,也是因为四空定对应长寿天。
当然,无论闲居丛林的无事僧,还是出入人间的比丘,都有理由和条件晋修无色定。如舍梨子说过:“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共论息解脱,离色至无色定,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尚学如是法,况复人间比丘耶!”
所谓息解脱特指四空定与灭想定,因为空处定超越了色界,止息了色界心,灭尽定超越了三界,止息了三界心,所以将四空定和灭尽定称为息解脱。
佛想:“如果他们听我说法,很快会明白解脱的次序与方向,而对五阴身生厌离欲,灭尽生死获得解脱。现在他们无缘听我说法,只能长久衰败了!”如果二师健在,初***的首批听众就不会是五比丘,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回坐在吉祥草座上,佛又想到五比丘:“过去六年里,五比丘为我操劳多有帮助,我苦行时,他们受我支使。我应先为他们说法。五比丘现在何处呢?”
佛以天眼观察四方,见五比丘在迦尸国波罗柰城鹿野苑修苦行,于是说了一偈:“今于此树下,坐于金刚床。已获一切智,逮所无碍慧。我坐此树下,见生死之苦。已却死元本,老病永无余!”
说我在菩提树下坐到了金刚三昧,已经成为全知全见的一切智者,看到了生老病死的苦,拔掉了生老病死的根,永远不会再有生死轮回了!
佛说完便从吉祥草座上起身,要往波罗柰去找五比丘。他拾起衣钵正要上路,迎面遇见了异教徒优陀。两人都在这一带修行并不陌生。优陀问:“贤者瞿昙,看你容光焕发光彩照人,你的导师是谁,你跟谁学道,你信了什么教?”
佛说:“我已经修成阿罗汉,天上人间无人可比。我是自觉成佛的天人导师!”佛既没有上过“佛学院”,也没有名师指导。修道者最重要的是经历,而不是学历。经历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
阿罗汉意为不生、杀贼、应供,在佛的十号中通常译为“应供”,即应当受到供养,与“最后身,生已尽,不受后有,无余涅槃”意思相通,都是不再转世受身之意。虽然得道者肉身不免一死,但是心智已经自在解脱了。如佛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心离贪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不受后有就是不受后身,不受身也就解脱了生死,这是涅槃的本义。佛对阿罗汉评价甚高,称其是究竟解脱者,是世间最大最尊最妙、最第一的胜利者,是“妙称上朋友”的“佛最上尊子”佛说:“究竟生死际,故名为佛陀!”
佛是解脱生死的人,佛法是解脱生死的涅槃法。只有涅槃才能解脱生死。解脱生死是成佛最基本的标准。佛为求证涅槃解脱生死而出家,出家后觉悟涅槃之道而成佛,成佛后再教众生以涅槃法解脱生死,全部佛教就是这么回事。自己觉悟涅槃法、证得涅槃道,也教别人得法得道解脱生死的人就是佛。
佛与弟子阿罗汉,与无师自悟的辟支佛,都是证得涅槃解脱生死的觉悟者,三者的觉悟程度不同,但是在涅槃上都是一样的。倘若不了解涅槃与阿罗汉的好处和含义,片面抬高佛涅槃,贬低二乘涅槃,那就正中了魔王的下怀。
佛教的初衷本色或目标,说到底就是自求解脱、教人解脱,“逮沙门果,自致涅槃!”实现涅槃解脱生死,始终是正法引领的方向。涅槃是整个佛教压到一切的目标,其他一切说法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服务的。
日后,佛在祇园时,有婆罗门问佛:“所谓佛,究竟是父母给起的名字,还是婆罗门给起的名字呢?”佛说:“佛见过去、未来、现在世一切行起灭,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