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官前来是为了要积欠阳县县衙官员吏役长达十年的俸禄工食银,共计八千三百三十两,还请知府大人把这笔银子给下官,让下官对阳县吏役有个交代。”

    大昭对阳县县衙定例银子是每年八百三十三两,不管阳县县衙在编人数是多少,发的都是这个数,当然为了多从知府这多抠出点银子,这个年限其实有点经不起推敲,但这点钱对于一个不廉洁的知府而言肯定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出的。

    王知府闻言眉心一跳,他在北寒城才任职五年,这小子竟管他要十年的银子,真是够无耻的,虽然心中十分愤怒,但明白给银子封口不撕破脸是最好的选择,这笔银子的去向大家都心知肚明,克扣贪墨下属衙门的禄银,这事一旦被朝廷知道,他这官不但做不成,再被查出些别的事抄家流放都是轻的。

    派人把这小子除了也不行,承安侯府以武建功在军中有些名望,保不齐北寒城就有将领与之认识,就算不被查到证据,但只要查到这小子找上他的事,克扣贪墨阳县衙门禄银的事一样会被朝廷知道,到头来他一样跑不了,所以现在最稳妥的法子就是趁着这次机会把欠银补齐,顺势卖个好给沈书成。

    冯师爷走到知府大人身边跟他耳语了一番,在他看来这位沈大人还算好,没有狮子大开口,八千多两银子对于大人来说不过是那些商队每年的孝敬钱罢了。

    双方有了共识,下面进行的十分顺利,知府付清积欠阳县的工食银,沈书成签收并保证事情到此为止,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他懂皇上更懂,朝廷想管轮不到他出头。

    沈安见公子从府衙走了出来,连忙迎上去问道:“公子怎么样了。”话落瞄了眼后面两个衙役抬着的箱子,这是把银子要出来了。

    “小爷出马哪有办不成的事,叫人过来抬箱子。”有了这笔银子,除了发放积欠以外,还能剩下不少,暂时能支撑扩编人员的工钱,等秦姝来了就好了,阳县的地随便挑,只要给他银子就行,那时县衙的账目才会宽松些。

    沈书成等他们的人把箱子接过去后,说道,“咱们找家客栈入住,在这北寒城待几日再走。”好不容易来次北寒城肯定要好好看看这边塞最繁华的城市,阳县要啥没啥得弄点物资回去。

    王知府坐在椅子上,脸色阴沉可怖,被个刚上任的小子威胁,心里这口气说什么都咽不下。

    冯师爷出声安慰道:“大人何必动怒,其实往开了想这也未必不是好事,这些年大人往京中送了不少银子,但始终没有搭上皇子的线,大人何不趁此机会从沈书成这里搭上齐王呢。”大人每年都会在吏部官员那里打点,但来往职位最高的京官不过是吏部侍郎。

    王知府闻言想了下朝中形势,“搭上齐王怕是没什么用,朝中大皇子二皇子的声势都比齐王强,而且太子虽年幼但母族势大,那把椅子怎么轮都轮不到三皇子那去。”别到时搭了银子却落得个清算的下场,他图什么,所以投诚也要投个有希望上位的。

    冯师爷听了给大人分析:“大人,皇上身体康健,现在看这些可是有些过早,再说一个侯府的公子抛下京中的荣华富贵跑到阳县当个县令,这事可不符合常理。”

    “你是说承安侯让他儿子来阳县当县令,是冲着这边的兵权来的。”王知府恍然说道。

    冯师爷点了点头,“是的,大人,看来承安侯已经在为齐王铺路了。”就是有些想不通承安侯为何不把儿子直接送到北寒城驻军里去呢,绕这么个圈子实在是有些想不通。

    沈书成不知王知府和他的师爷正在分析他来这的目的,一行人去了北寒城最大的陇东客栈要了几间上房,沈书成让白统领带着人在客栈守着,他则带着沈安出去逛起了北寒城。

    北寒城充满异域风情,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不断,两旁的商铺货品琳琅满目,伙计热情在门口揽客卖货,沈安看的眼花缭乱,忍不住感叹,“这北寒城还真是热闹,这边的商业氛围跟京里的当真不一样。”

    京城店铺的伙计可没这边的热情主动,他敢说这边的伙计要是去京城也这样,保管能把那些达官显贵的家眷给吓得不敢进店。

    “是啊,两城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可能是这边临近塞外的关系,被塞外开放热情的民风所影响,再有就是这边商家云集竞争激烈,所以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风格。”确实很特别,但是不一定适合大昭的其他地方。

    两人基本见到大些的铺子就会进去打听价格,发现这边的皮子特别便宜,而像茶叶丝绸陶瓷等却比京城要贵上许多,一想也明白其中道理,商队把大昭南边的特产运到这里,这一路的运输费用就不是个小数,这些自然要加在卖价中,当即决定回去前多买些皮货,到时给大家每人做件能过冬的皮裘。

    进城后,秦姝和徐青两人脱离方家商队,小青驾着马车按照方管事的指引往北寒城最大的陇东客栈赶去,秦姝被北寒城独特的人文风情吸引,坐到了车辕上跟小青有一搭无一搭的说着话,眼睛就没离开过街道两旁的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