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下了对受伤将士的种种承诺,又在其中巡视了一圈,并对华佗叮嘱了一些事项之后,李易便带着蒯越和典韦离开了伤兵所在。

    回去的路上,李易和蒯越还是同乘一车,蒯越屡次欲言又止,李易见状,问道:“军师这是怎地了?”

    蒯越犹豫了一下,有些担心的说道:“主公对麾下仁义,属下自是极为佩服的,可适才属下只是在心中粗略估算,却是感觉此事似乎有些不妥。”

    李易问道:“如何不妥?”

    蒯越答道:“这些伤兵主公若是一次接济,纵然钱财多一些,倒也不算难办,可主公这般照料,每人都要数十年之久,其中耗费怕是远超想象,而且……”

    蒯越声音稍微低沉了一些,道:“主公志在天下,今后肯定多有战事,伤残兵卒要以数万,乃至十万计,这如何能负担得起?”

    “之前我便想过,军师可能会有此一问。”

    对于蒯越的质疑,李易之前虽然没想到,可他当真提出来,李易却也不觉得太过意外。

    因为对于东汉末年来说,这时候的生产力极其低下,普通百姓都吃不饱,又如何能照顾伤兵?

    所以,这件事情李易虽然是好意,可万一事情做不成,最后不管是面子还是里子,肯定要丢一个,甚至还会拖累李易发展的脚步。

    李易看着蒯越,想了想,并没有做出具体解释,只是笑道:“军师的顾虑非常在理,不过却不必担心,此事我早有妥当规划,应该不会出现差错。”

    李易不是胡吹大气,早在很久之前,他心中就有一个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大计划,而今天这些伤兵的安排,仅仅只是其中比较靠前的一环罢了。

    不过这件事李易暂时还没有和其他人谈过,因为他不是钻研经济学的,很难拿出一个系统的,绝对完善的,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框架出来。

    而且李易也不想在这个以农为本的时代进行什么大刀阔斧的改革,因为粗暴的打破现有规则,很可能又是一个乱世,老百姓伤不起,李易现在的想法就是从“我”做起,自己做一些事情,让世人看到其中的利益优劣,慢慢的影响人们的观点,让人们主动学习相仿,润物细无声,最终在不打破规则的情况下,让天下越来越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蒯越可不知道李易想的是什么,不过他见李易并非是脑子一热的决定,而且自己发问之后李易依旧气定神闲,于是,蒯越便很聪明的没有继续在这件事情上追问。

    在快到中午的时候,李易回到了临时居所,这里原本是寿春一个官员的宅子,不过那人忠于袁术,徐晃入城后就把他给干掉了,然后徐晃又瞧见人家宅子不错,收拾了一下,这宅子便改姓李了。

    此时这处大宅里面很是热闹,李易麾下高级官员都在,因为这日中午,李易要摆酒庆祝寿春大捷。

    李易回来的时候,时辰还有些早,不过到来的多是军中将士,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李易招呼了一声,就让众人聚在大厅中饮酒,等待美食烹饪,顺便再说

    些正事。

    与众人互相敬酒喝了一轮之后,李易便找荀攸问了一些政务,得知不管是军中,还是城中百姓,种种秩序安好,便放下心来,然后便给众人丢下一个任务,让他们商量应该何时,又如何动手拿下孙策,至于李易自己则是拿着一壶酒,施施然的来到了周瑜身后,看着这位有些恍惚的美周郎,伸手在他肩头轻轻一拍,问道:“公瑾,因何神不守舍?”

    周瑜确实是在走神,被李易忽然一拍,吓了一跳,等看清楚是李易后,强笑道:“瑜只是在感慨襄侯用兵如神,只是区区一日时间,便破了寿春坚城,如此战绩,世所罕见,实在叫瑜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