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间谍的事,李业诩负责总体事宜,把每天要进行的训练科目及手段都写在纸上,自有许立和傅德具体实施,遵照执行。
许立和傅德长期从事情报刺探方面的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和手段,很多心得都被李业诩采用,用于平时的训练中。
――――――――――――――――――――――
贞观五年转眼过去,对于大唐来说,又是一个异常好的年份。
贞观四年,天下大丰收,各地粮仓充盈,而贞观五年,也没什么大的灾害,各地收成更不错,据户部统计,粮食总产量比贞观四年还多了三成,很多粮仓都堆满了,赋税也多了两成,百姓也都喜笑颜开,这下把李世民和朝臣们都乐坏了。
南方各州的种植和收成情况也已经上报,试验种植水稻的官田,有五万余亩,每亩年收成比种植粟米等其他作物的高上好几倍,且年前都已经种上了冬小麦。
占城稻也早已在邕州试种成功,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了很多,且生长周期短,病虫害少,一年至少可以种植两熟,在岭南的几个州府推广性种植了三千亩晚稻,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了近一倍。
这水稻还只是试种期间,想不到收成就这么不错了,待以后全面推广种植开来,粮食产量那还不更上一层楼?!
李世民根据各州府上报的情况,和众大臣商量过后,决定贞观六年更大范围地在南方推广种植水稻,北方一些州府开始试种。也让普通百姓开始种植,并免费提供稻种,同时由户部委派人员指导耕种。在岭南道加大种植占城稻的面积,江南道一些州府也开始试种。
一些配套措施也跟上,趁农闲时,征集民工,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修建粮仓,并把北方一些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在南方推广。
这些决定,在朝会上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朝廷的一系列政策深得民心,短期内粮食问题基本解决,瑶役和赋税也没加重,百姓不再饿肚子,作奸犯科者也少去,各州府的牢房都是空荡荡的,连续两年全国被判死刑的犯罪者都只有几十人。
粮食供应基本不成为问题,只是人口没有这么快增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正式下发诏令,把男子初婚的年龄从二十岁改到十八岁。
前些年大量被突厥掠去的汉族子民,在突厥被击败后,朝廷也通过赎买或威吓等一些其他手段,把他们弄回到中原,前后有近十万人口。
因叛乱而被俘虏的近六万名斛薛人,先是进行一段时间有人监管下的劳役期,开荒、筑路,修水利,待半年的劳役期满后,被分散开来安置在从岭南到江南的一些州县,以家庭为单位分以田地,有人教他们耕种。这些田地的赋税,在前面三年也都是减半征收。
斛薛人并不是十分剽悍的民族,人口又不多,在草原上没有很固定的地盘,大部分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过着逐草而居的生活,四处流浪般,家和家乡在斛薛人心中并不是一个很强烈的概念,帐篷扎下来的地方,就是家。
如今过惯了居无定所的斛薛人,有了固定的安身之地,稍稍的不适应后,大部分人都接受下来,若平时不寻衅滋事,闹出什么动静来,也没有人来找他们的麻烦。只是还有些心有不甘,想逃跑或者闹事者,这些都是在叛乱时候有亲人死亡的人,自有严厉的处罚等着他们。
向往安定的生活是人的本能,每一个地方安置的斛薛族人并不多,也没可能积蓄很大的力量,一段平安富足的日子后,斛薛人也都慢慢融入当地的生活当中,耕作种植,还可以放养牲畜,感叹在大唐的生活与以前四处奔波的游牧相比,简直是天上与地下的差别。大多斛薛人也都安于目前安定的生活,学习汉俗,习汉字,穿汉服。他们也终于明白,作乱反叛的那些头人,是多么的愚蠢。
从此以后,斛薛人也都慢慢地把自己当作大唐的子民,以自己为唐人为荣,斛薛这部落的名称也就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朝廷所作的另一件事,更是让天下百姓为之称诵。李世民遣使携诣,到高丽收取隋时出征战亡的数十万将士骸骨,举行隆重的祭奠葬礼,并誓言,血债要血偿,天下为之震惊…
许立和傅德长期从事情报刺探方面的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和手段,很多心得都被李业诩采用,用于平时的训练中。
――――――――――――――――――――――
贞观五年转眼过去,对于大唐来说,又是一个异常好的年份。
贞观四年,天下大丰收,各地粮仓充盈,而贞观五年,也没什么大的灾害,各地收成更不错,据户部统计,粮食总产量比贞观四年还多了三成,很多粮仓都堆满了,赋税也多了两成,百姓也都喜笑颜开,这下把李世民和朝臣们都乐坏了。
南方各州的种植和收成情况也已经上报,试验种植水稻的官田,有五万余亩,每亩年收成比种植粟米等其他作物的高上好几倍,且年前都已经种上了冬小麦。
占城稻也早已在邕州试种成功,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了很多,且生长周期短,病虫害少,一年至少可以种植两熟,在岭南的几个州府推广性种植了三千亩晚稻,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了近一倍。
这水稻还只是试种期间,想不到收成就这么不错了,待以后全面推广种植开来,粮食产量那还不更上一层楼?!
李世民根据各州府上报的情况,和众大臣商量过后,决定贞观六年更大范围地在南方推广种植水稻,北方一些州府开始试种。也让普通百姓开始种植,并免费提供稻种,同时由户部委派人员指导耕种。在岭南道加大种植占城稻的面积,江南道一些州府也开始试种。
一些配套措施也跟上,趁农闲时,征集民工,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修建粮仓,并把北方一些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在南方推广。
这些决定,在朝会上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朝廷的一系列政策深得民心,短期内粮食问题基本解决,瑶役和赋税也没加重,百姓不再饿肚子,作奸犯科者也少去,各州府的牢房都是空荡荡的,连续两年全国被判死刑的犯罪者都只有几十人。
粮食供应基本不成为问题,只是人口没有这么快增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正式下发诏令,把男子初婚的年龄从二十岁改到十八岁。
前些年大量被突厥掠去的汉族子民,在突厥被击败后,朝廷也通过赎买或威吓等一些其他手段,把他们弄回到中原,前后有近十万人口。
因叛乱而被俘虏的近六万名斛薛人,先是进行一段时间有人监管下的劳役期,开荒、筑路,修水利,待半年的劳役期满后,被分散开来安置在从岭南到江南的一些州县,以家庭为单位分以田地,有人教他们耕种。这些田地的赋税,在前面三年也都是减半征收。
斛薛人并不是十分剽悍的民族,人口又不多,在草原上没有很固定的地盘,大部分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过着逐草而居的生活,四处流浪般,家和家乡在斛薛人心中并不是一个很强烈的概念,帐篷扎下来的地方,就是家。
如今过惯了居无定所的斛薛人,有了固定的安身之地,稍稍的不适应后,大部分人都接受下来,若平时不寻衅滋事,闹出什么动静来,也没有人来找他们的麻烦。只是还有些心有不甘,想逃跑或者闹事者,这些都是在叛乱时候有亲人死亡的人,自有严厉的处罚等着他们。
向往安定的生活是人的本能,每一个地方安置的斛薛族人并不多,也没可能积蓄很大的力量,一段平安富足的日子后,斛薛人也都慢慢融入当地的生活当中,耕作种植,还可以放养牲畜,感叹在大唐的生活与以前四处奔波的游牧相比,简直是天上与地下的差别。大多斛薛人也都安于目前安定的生活,学习汉俗,习汉字,穿汉服。他们也终于明白,作乱反叛的那些头人,是多么的愚蠢。
从此以后,斛薛人也都慢慢地把自己当作大唐的子民,以自己为唐人为荣,斛薛这部落的名称也就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朝廷所作的另一件事,更是让天下百姓为之称诵。李世民遣使携诣,到高丽收取隋时出征战亡的数十万将士骸骨,举行隆重的祭奠葬礼,并誓言,血债要血偿,天下为之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