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劝解:“离人,这风头上,不要顶风硬上了,今年不能大兴土木,即便是由厢兵做,也是不妥地。”

    赵兴满脸的遗憾:“再有两个月,再有两个月就能村村通上石板路,可惜……这是不是也意味着,老师想开挖通海运河的事情,根本不可能被批准。”

    高俅也学着赵兴地样子,揪下一片嫩叶,在手里揉着回答:“当然,刚才传来的消息,苏公的奏章在两浙路就被打回来了,已有官员向我暗示,若是苏公打算绕过两浙路直接上奏,他们就要弹劾。”

    赵兴扔下手里揉碎的叶片渣,叹了口气:“这也意味着,胶州大运河的事,根本不用想了。”

    “当然!”高俅回答的很坚决。

    其实,苏轼在杭州做的事情,也就是现在所谓地“投石效应”。他先用官府投资向灾害严重地市面上投下一笔钱,利用这笔钱刺激经济的复苏,而赵兴过去提到地胶州大运河的事,也是基于这个想法。在这个灾害连连的年代,迫切需要其中一个大型投资项目。但……

    最初倡导胶州大运河的范锷已经贬官到了黄州,任黄州知州。现在李常也贬了。但胶州大运河的运作实际上并没有平息,自范锷提出这个想法后,民间资本都在测算这条大运河的可能收入……但现在,黄河一条支流干涸了,仅剩的那条支流水浅的也行不了大船。所以,许多商人已经开始打退堂鼓。

    而《放夫令》一发,又从官方层面堵死了胶州大运河的最后出路,这个宏伟的计划看来除了具有军事意义外,已经不具备获利空间。

    “不行,杭州地道路必须完成。为山九仞,不能差在最后一筐子土上,大工程他不让搞,我们就肢解,反正还有一笔工程款,沿途的道路都已经规划好了,就让他们分包。将土地分包给个人,把修路工程化割为一段一段。

    还有,你去找我老师,让他上奏暂缓解散厢丁,就说杭州经过大灾。人口锐减,二十万厢丁百姓不堪负担,不如依据《放夫令》。将他们遣散进入民间。奏章里还要请老师保证,遣散这群厢丁不用朝廷出一个钱,而且来年保证为朝廷增加税收。

    奏章最后,还要强调:这事越快越好,现在尽快遣散厢丁,他们还能赶得上耕作,等这一季耕作完毕。这些人就能自食其力了。”

    高俅愣了一下。笑着说:“明年,老师的任期可就到了。你这是替他人做嫁衣。”

    赵兴指了指自己的城堡:“这是我的家乡,我是在为我的家乡谋福。”

    高俅说罢,扔下手里地残叶,站起身来说:“来回公文这一耽误,我们也可以把路修好了。”

    “好,你去找老师些奏章,我召集杭州乡绅,讨论安置他们的问题,咱们分头行动。”

    高俅匆匆而去,赵兴马上分遣人手,四处召集他熟悉的乡绅,开始商量厢丁安置问题。

    其实厢丁安置问题赵兴早有准备,根据他提早测算的结果,杭州附近闲散的荒地上,还可以安置七万人左右,剩下的就需要杭州乡绅们的努力。

    青瓦台最大地会议室内,赵兴在长长的会议桌中央摆上了百十张图纸,这些图纸排成长长的一条长龙,而且似乎没有尽头,赵兴还在一张一张摆,直到图纸铺满了桌子,他才回到首座上,拍拍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桌上的图纸大家都看了,我这里还有一些图纸摆不下,这些图纸有人看地懂,知道是干什么。但看不懂也没关系,这么多图,总有你看懂的。而那些看不懂的,我回头可以详尽解释。”

    赵兴拿起一根棍子,一挥手,棍尖点在其中一张图纸上:“这张图是纺机图,它可以带动三十多个织布梭,动力可以采用水力,也可以采用风力或者蓄力。

    这张图是一种新式农具——圆盘犁;这张是新式马车,这是新式风车磨坊……这些图纸是我多年收集地图谱,其中包含了大宋各个行业的机械器具。这些图谱有的出自密州邓御夫,有的出自梦溪先生沈括,但请诸位放心,我已经得到他们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