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莱湖位于缅甸,茵莱湖上漂浮着一片片的水上菜园,它叫“浮岛”,这些浮岛可以随湖水的涨落而升降,也可以像船一样划来划去。
岛上的蔬菜既不会因湖水暴涨而淹没,也不怕干旱无雨而干枯。
岛上的菜农、上学的儿童都驾着这种船来往于湖上,就连和尚出门化缘也时常乘这种船。而他们划船用的工具是以两只脚来代替的。
莱湖上的浮岛有两种——天然浮岛和人工浮岛,它们都是漂浮在水上的土地。
当地人为了谋生,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上湖泥,造成新的浮岛。
这些浮岛的面积大小不等,大的有04公里,小的只有1平方米左右。
人们在大浮岛上开出一块块细长的条田,种植瓜果蔬菜或粮食,有的岛中央还盖起了轻便的房浮岛,这些房浮岛可以用竹篱固定在水面上,也可以在湖中漂移。
浮岛上水足土肥,各种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长茂盛。
浮岛周围鱼群聚集,人们种地之余,还可以捕捞鱼虾。每到收获季节,湖区一派繁忙景象,车船满载各种蔬菜瓜果和水鲜,远销缅甸各地。
茵莱湖中央有个固定的人工岛,上面建筑了一座缅甸风格的佛塔。塔身金光灿灿。与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秀美而庄严。
信奉佛教的湖上居民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塔的周围没有市场,人们从这里买回各种食品和日用品。
许多渔民菜农也把鲜鱼和蔬菜运到这里出售。
每五天在湖上分几处举行一次水上集市,进行商品交易。这里还以出产精美的丝织品而遐迩闻名。
为了方便人们的往来,浮岛之间距离较近的有竹桥或木桥相通,距离远的就得使用小舟了。在浮岛群中央,有两个细长的浮岛相对,中间形成一条约34米宽的“河道”,两“岸”建起了一个个商店,“河道”上舟来船往,络绎不绝,真像是一条繁华的水上商业街。
茵莱湖一带的一万多户居民,大部分属于茵达族,散居于湖边的180多个村落中。
他们主要以捕鱼为主,勤劳朴实,殷实富足,热情好客。
也有相当多的人在浮岛上从事蔬菜种植或养蚕、纺织、打铁、制作金银手饰等。
生活在水乡泽国中的茵达族人,一般是把四根高脚木桩的房屋建在湖畔或岛边的浅水中,形成了一个个水上村落。远远望去,碧水之上村落点点,别有天地。
每家的门前都系有一叶扁舟,一出家门就以船代步,所以,人们从小练就了用脚划船的硬功夫。当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而耐久,并能腾出手来撒网、抛叉,一个人在船上作业,可以行船捕鱼两不误,这个独特的传统划船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采用。
节日期间,湖上居民们还举行划船比赛,为茵莱湖上的一景。
茵莱湖气候凉爽,景色宜人,是个绝好的游览避暑胜地。
岛上的蔬菜既不会因湖水暴涨而淹没,也不怕干旱无雨而干枯。
岛上的菜农、上学的儿童都驾着这种船来往于湖上,就连和尚出门化缘也时常乘这种船。而他们划船用的工具是以两只脚来代替的。
莱湖上的浮岛有两种——天然浮岛和人工浮岛,它们都是漂浮在水上的土地。
当地人为了谋生,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上湖泥,造成新的浮岛。
这些浮岛的面积大小不等,大的有04公里,小的只有1平方米左右。
人们在大浮岛上开出一块块细长的条田,种植瓜果蔬菜或粮食,有的岛中央还盖起了轻便的房浮岛,这些房浮岛可以用竹篱固定在水面上,也可以在湖中漂移。
浮岛上水足土肥,各种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长茂盛。
浮岛周围鱼群聚集,人们种地之余,还可以捕捞鱼虾。每到收获季节,湖区一派繁忙景象,车船满载各种蔬菜瓜果和水鲜,远销缅甸各地。
茵莱湖中央有个固定的人工岛,上面建筑了一座缅甸风格的佛塔。塔身金光灿灿。与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秀美而庄严。
信奉佛教的湖上居民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塔的周围没有市场,人们从这里买回各种食品和日用品。
许多渔民菜农也把鲜鱼和蔬菜运到这里出售。
每五天在湖上分几处举行一次水上集市,进行商品交易。这里还以出产精美的丝织品而遐迩闻名。
为了方便人们的往来,浮岛之间距离较近的有竹桥或木桥相通,距离远的就得使用小舟了。在浮岛群中央,有两个细长的浮岛相对,中间形成一条约34米宽的“河道”,两“岸”建起了一个个商店,“河道”上舟来船往,络绎不绝,真像是一条繁华的水上商业街。
茵莱湖一带的一万多户居民,大部分属于茵达族,散居于湖边的180多个村落中。
他们主要以捕鱼为主,勤劳朴实,殷实富足,热情好客。
也有相当多的人在浮岛上从事蔬菜种植或养蚕、纺织、打铁、制作金银手饰等。
生活在水乡泽国中的茵达族人,一般是把四根高脚木桩的房屋建在湖畔或岛边的浅水中,形成了一个个水上村落。远远望去,碧水之上村落点点,别有天地。
每家的门前都系有一叶扁舟,一出家门就以船代步,所以,人们从小练就了用脚划船的硬功夫。当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而耐久,并能腾出手来撒网、抛叉,一个人在船上作业,可以行船捕鱼两不误,这个独特的传统划船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采用。
节日期间,湖上居民们还举行划船比赛,为茵莱湖上的一景。
茵莱湖气候凉爽,景色宜人,是个绝好的游览避暑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