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安攻克炼焦的问题以后,下一个事情就能提上日程。

    那便是铸铁的生产。

    在钢铁史上,真正做到能将铁矿石炼化为铁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在焦炭还没有完使用之前,炼铁更多是经过反复捶打,将其中杂质出去的过程。

    方书安第一个要解决的并不是武器铸造,那毕竟是个系统工程,并非化成铁水就能改善钢铁的性能,提高炉温降低杂质,控制含碳量,也是当中的关键。

    以现在辽东的技术能力和安保情况,方书安还是决定将这门技术带回京城再进行试验。

    他眼中的目标不是别的,正是铸铁炉子。

    相比起其他的采暖设施,铸铁炉绝对是跨越文明的发明。

    事实上,真正普及铸铁炉子还是要等到华夏钢铁产量过剩之后才出现。

    此前无论是建筑业上的盘条钢还是其他场合用钢,伴随着华夏基础建设的发展,钢铁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只有等到进入新世纪,整个华夏特别是河北省成为世界钢产量第一大地区后,才有富余的铸铁来奢侈的铸造采暖炉。

    彼时的钢铁产量多夸张呢,有种说法是世界第一是中国(不含河北),第二是河北(不含唐山),第三是唐山(不含瞒报)……

    可见,华夏民族缺什么就容易得什么恐惧症,钢铁不足恐惧症让他成为一个产能超过后边九个总和的可怕存在。

    同样还有火力不足恐惧症,在抗战以及东边半岛上被小鬼子和山姆鬼子火力压的喘不过气来,于是就拼命的发展大炸逼。

    以至于在南边那场战争过程中,华夏也做了一把地毯式覆盖的土豪,不单单是单层覆盖,是反反复复覆盖好几遍。

    对面有水泥工事,炮火覆盖;

    对面有水柜连,炮火覆盖;

    对面有汽车连,炮火覆盖;

    对面有步兵连,炮火覆盖;

    对面有……嗯……可能有几个敌人……怎么办?

    算了,炮火覆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