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其他人对他的意见都很尊重。

        “熊大人,你此前在辽东,觉得怎样?”

        朱由校既然授权内阁讨论,老方就先从熊廷弼开始,让他介绍一些东北的具体情况,至少要保证孙承宗说的都是事情,没有什么额外演义的东西。

        “阁老,孙大人所言不虚,我们此前就派人去试探过,过了三江口再往北,也会有一些上好的黑土地。但是问题就像是孙大人所言,那里天气过于寒冷,如果种下的东西,不能在大雪之前收割,都将会是白忙一场。”

        明末,小冰河时期。

        不是后世新世纪能比,在新世纪时候,耕种的地带要靠北的多

        对于这一点,方书安也算是清楚,孙承宗和熊廷弼说的都是事实。

        没有办法,在农耕文明为主的前提下,基本上三江口北边的黑土地,已经是耕作的极限。再要往北,就需要进行筛选,选择耐寒品种或者是快熟品种。

        而对于现在农学研究基本为零的大明来说,那十分不现实。

        “至于农民互助小组的事情,我倒觉得那是不错的办法。”徐光启提出自己的意见。

        “东北人烟稀少,想要像内地一样,每家每户自主耕种,人手不够。他们报团取暖,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此一来,我们甚至可以允许那些农田是集体所有。等到一两代人之后,如果人口增加,家庭为组织能负担耕种的时候,再选择像原来一样,那也是不错的办法。”

        对于农业合作护互助,徐光启也保持肯定的态度。

        此前他在下边考察的时候,很多原始的作坊就是这样,几家在一起生产,各自算好股份,平常计算好工时,最后结算工钱。

        靠着几个家庭就解决了生产的问题,并且还都有收入,那真是十分有用的办法。

        前两个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只有最后一个,就有些难度了。

        建州部那些人,究竟要怎么对付?

        按照现在孙承宗的做法,是将明军在西域的方法和此前在辽东的方案相结合,后边他又加入了自己创新的东西。

        “既然担心建州部等人再次闹事,那不如学着叶尔羌人,给他们兵器和族人,让他们自己向西或者是向北,也很好!”兵部尚书说着自己的看法。

        “崔大人,建州部和叶尔羌有多不同啊。建州部虽然后来造反,但是几百年来,建州卫一直是我大明的领土。换句话说,他们和此事科尔沁、喀尔喀的地位差不多,甚至是更亲近。这样的人,我们现在将他们流放,那么那些刚刚归顺的部族,他们会怎样想?会不会认为大明会卸磨杀驴?”

        礼部的何宗彦提出来自己的想法。

        现在好不容易解诀了蒙古草原的问题,如果因为黄台吉所部处理不好,再带来动荡,就有些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