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屯田,是泰昌的基本国策。

        大明腹地能开垦的地方不多,为将来计,他们要大规模的发展,只有从西北或者是东北这样的地方谋求发展。

        孙承宗到了东北以后,鉴于当时熊廷弼的速度过快,便选择降速,开始建立有效的统治。

        虽然当时没有十分严重的问题,但是还是有风险在其中。

        比如说驻军过分稀释,很多地方上百里都看不见一个士兵,那样遭遇外敌的时候,土地丢失的很快。

        或者即使人家趁着秋收时候,来一次抢劫,都会让一年的辛苦白白浪费。

        那样的事情,谨小慎微的孙承宗不允许出现。

        为此,明军向北推进的速度算是降下来。

        但是,毕竟他们只是降速,并不是放弃,下边的百姓早就意识到屯田的好处。

        即使上边催着他们往北的速度慢下来,但是已经习惯的百姓们,还在主动往北!

        只要是他们入手的早,画地占好地盘,精心耕作之下,就能成为流传下去的农田。

        这样的机会在面前,没有几个人会放弃。

        所以,一副奇特的画面出现了,那些早早的辽东开始屯田的人们,纷纷选择出击,将家里的老婆孩子留下,三五成群的去北边开荒。

        等到农田到手之后,再琢磨着如何分配。

        这样一来,他们就专门成立了互助小组。

        可以说是类似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原型。

        孙承宗最早听到这样的消息,认为他们是在占据土地,那样虽然名义上农田数量增加,但是在看顾不到的情况下,产量肯定会下降,那不是他们想看到的情况。

        这是孙承宗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支持那些农户组成的互助小组。

        第二个问题则是,黄台吉终于要全面投降!

        此前虽然建奴早早表示投降,但是黄台吉则一直在跟明军捉迷藏。

        追击他们的大军,这几年时间,行军距离可以说有几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