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解甲归田

    隋初之时,杨广五兄弟,除了太子杨勇一直呆在京城。其它的四兄弟,也都和汉时一样,被分封到了各地。杨广的封地就在扬州,在那个地方呆了十几年,所以他对于扬州有种特别的偏好,当了皇帝后,还数下扬州。

    但是到了杨广当皇帝后,只有三个儿子,还早早死了一个,剩下的一个还在吃奶。唯一的一个成年儿子杨暕,以前也曾经分封到地方,仁寿中,拜扬州总管沿淮以南诸军事。杨广登基后封齐王,增邑四千户,大业二年,寻转豫州牧。第二年,转雍州牧,寻徙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

    杨暕长的帅,美容仪,疎眉目,颇涉经史,尤工骑射。不过他长大后结识了不少如同宇文化及这样的人物,彻底的成了一个浪荡皇子。后来太子亡,当时杨广只剩下了他这么一个儿子,朝中大臣都上书立杨暕为储君。不过杨暕那时早已经成了一个荒淫皇子,平日里无恶不作,他的齐王妃是民部尚书冲之女也,早卒,杨暕遂与妃姊元氏妇通,遂产一女,外人皆不得知。

    杨暕专门找了一个看相算命的给大姨子看相,结果看相的说“此产子者当为皇后,王贵不可言。”从此杨暕就真的认定自己将来是太子了,更加的荒淫,最后终于连杨广都看不过去了,禁闭在宫中。

    现在杨广已经和萧嫔生了一个儿子,虽然小,但是十分聪明,对于杨暕已经放弃了。此时一听到虞世基的话,也不由的沉思起来。杨暕虽然荒淫,但好歹是他的儿子。他就这么两个儿子,既然已经不打算将来让他当太子,那还不如把他打发到偏远的辽东去,也算是放逐了,而且如此一来,有一位亲王坐镇辽东,相信也能安定辽东。

    虞世基和齐王有过交情,他这也算是为齐王出力,帮他一把。但是其它如宇文化及等人,却是齐齐惊讶了一声。把齐王安排到辽东,这就已经等于是分封齐王了。亲王坐镇地方,这在王朝初建时是有好处的,因为那能帮助中央巩固地方政权。但是现在是什么时候?当初皇帝的几个兄弟分封地方,一个最后扯旗造反了,还有两个也有这意思。就是杨广也是靠着在地方结交的势力,最后才能废了太子。

    眼下赵王才不过五岁,齐王却已经有二十八岁,把齐王分封到辽东去,那将来谁知道会是个什么局面。很有可能,这就是一个取祸之道。

    虽然宇文述等大臣,也知道杨广这是在准备为将来赵王为储做准备。但是把齐王放出去,这将来弄不好,就将成为诸侯与新皇的皇权之争了。

    宇文述起身道,“陛下,如今天下早已经是三省六部中央集权,这个时候再将亲王坐镇地方,那必将不利于朝廷中央集权,这是个不好的先兆,请陛下三思。”宇文阀早已经将筹码下到了年糼的赵王身上,这个时候,他可不愿意看到事情还起变数。最好就是将齐王一直关在宫中,和蜀王杨秀一样。

    杨广就是一个乾坤独断之人,一旦他决定了的事情,要想再改变却是十分艰难。他就这么两个儿子,既然打定主意放弃齐王。他就不愿意这个儿子一辈子被关在宫禁之中,把他放到辽东,也让他做一个享福闲王吧。

    “宇文爱卿多虑了,齐王去辽东,朕不过是不愿意看着他这一生就这样幽闭宫中。放他去辽东,朕也只坐给他监察之权。他无权干涉辽东地方军政事宜,不会有什么影响的。朕意已决,你们就不要再说了。好了,时间也差不多了,回殿内朝会吧。”杨广挥一挥衣袖,将其它还想要说话的大臣制止了。

    皇帝再次上朝,众大臣山呼万岁。

    杨广笑着点点头,“众爱卿平身”

    “今日,朕要公布一件大事,自元德太子早薨,东宫储君之位一直空虚。东宫为一国储君,关系到天下社稷。长久空虚,必然会让天下不稳。朕考察良久,赵王杲宇量弘深、谦卑仁孝。朕决定,立赵王杨杲为东宫太子。”

    杨广的话一出,真是群臣惊呼。太子杨昭去世已经七年,七年来储君位置一直空虚。原本众人都以为当时唯一的皇子杨暕会是太子,哪料到最后却反而获罪被禁闭。如今七年过去了,哪曾想,皇帝突然立五岁的赵王为太子。才五岁的孩童,又哪能看出什么宇量弘深来。

    紧接着杨广继续道,“刚才内史侍郎虞爱卿直言,由亲王坐镇辽东。辽东刚刚平定,正需要皇室宗亲坐镇,所以朕思虑良久,决定改齐王为辽王。并为辽东观察使,坐镇辽东,督察地方!”

    不少的大臣已经开始轻声议论,今天皇帝还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了。突然间就把两个儿子给定位了,五岁的赵王当了太子,年长的齐王等于发配去了辽东。

    等到殿内监连喊数声肃静后,殿中大臣才安静下来。

    “辽东高句丽已平,至今日起,我大隋将在辽东分置七郡四十九县。分别为辽东郡、扶余郡、卑沙郡、国内郡、乌骨郡、平壤郡、新城郡。吏部自今日起,需立即拿出一份名单,调齐七郡四十九县之各级官员,在三月内必须到任辽东地方。”一震接着一震,殿中的大臣们都觉得有些晕乎乎的了。

    分派官吏到地方,那么只要有个半年一载的时间,整个辽东就能划入大隋中央朝廷的管理之中。而大隋朝向来是以文治天下,天下府兵虽多,但是钱粮器械却是由各郡掌握划拨。府兵虽然由兵部调兵,卫府掌管,但是如果没有钱粮,一样寸步难行。地方郡县文官就是最好的监察各地卫府的机构,一有风吹草动,他们都能知道。